近日,《贵州省推进文旅体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配套的38项任务清单为未来三年的文旅体融合发展铺展了清晰的“施工图”。这份方案系统全面、目标明确,展现了贵州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的坚定决心。任何美好的蓝图都需要通过扎实的执行才能转化为现实美景。将这份精心绘制的“施工图”变成可感可及的“实景图”,关键在于执行力。
协同力,是执行力的第一道考题。方案涉及体育、文旅、宣传、交通、工信等多个部门及全省各市(州),项目交织,任务联动。若各部门、地区固守“一亩三分地”,只做“分内事”,“融合”的初衷将大打折扣。例如,“高桥极限赛事”,既需要体育部门的专业策划,更离不开交通部门协调桥梁资源、文旅部门整合周边景点推广。必须建立更高层级的统筹协调机制,促成信息互通、资源互享、步调协同的“交响乐”,避免各自为政的“独奏曲”,才能真正实现“以体促旅、以旅彰文”。
持久的运营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完成任务清单,不能止于建成体育公园、办完一届赛事。不少地方曾斥资建场馆、造景点,却因后续运营乏力而冷清。如何让“村”字号赛事IP保鲜、马拉松联赛常新、已打造的线路和业态拥有长久市场生命力?这需要各地从“建设思维”转向“运营思维”,引入专业机构做精细化、品牌化培育。不能只靠一场赛事引“流量”,更要通过完善业态、提升服务,将短期客流转化为持续“留量”与消费,实现项目自我造血。
服务的“软实力”,则决定了游客体验的“温度”。文旅体融合的成效,终究要靠游客感受评判。宏伟的桥梁、精彩的赛事、独特的文化是“硬资源”,而便捷的交通接驳、舒适的住宿环境、诚信的消费市场、贴心的志愿者服务、高效的应急管理则是“软环境”。后者往往更能决定游客的满意度。一块指示牌不清、一场无序拥堵、一次不愉快消费,都可能折损长久树立的好招牌。因此,必须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感受到“多彩贵州”的热情与专业。
从“施工图”迈向“实景图”,需要的是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的扎实行动。唯有如此,各项规划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转化为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