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突然抛出两大“国安方案”,宣称“一国两制”是绝对红线,并豪掷万亿军费备战2027。这场高调对抗背后,是台海博弈的升级,还是政治豪赌的开端?
赖清德的“拒统”双方案 ,台海红线博弈升级
11月26日,赖清德在“国安高层会议”上首次系统提出“守护民主台湾”两大行动方案,试图以“民主台湾”与“中国台湾”的对立叙事重构两岸论述。
其核心逻辑是将大陆反“独”促统行动定义为“强制性统一”,并宣称“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决定”——这一表述实质是“两国论”的变种,与民进党长期“倚美谋独”的路线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赖清德首次明确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划为“不可碰触红线”,并试图通过“立法院决议”“民间团体联动”等方式固化这一立场。
亲蓝的《中国时报》分析认为,此举意在借“岛内共识”之名限制两岸交流,而非真正应对危机。国民党“立委”黄健豪直言:“赖清德的目标可能是以红线为名,行封锁对话之实。”

军备豪赌:1.25万亿新台币背后的焦虑与冒险
赖清德方案中最具冲击力的,是宣布2026年至2033年投入1.25万亿新台币(约合400亿美元)强化防务,目标在2027年前实现台军“高战备能力”,2033年建成“全面吓阻战力”。这一规模相当于台湾年度GDP的3%,已逼近北约军费标准。
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进一步解释,预算将重点采购七大武器系统:远程精准火炮、无人机、反导系统等,并推动“台美共同研发”。
然而,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尖锐批评:“此举是将台海变为火药库,把台湾变兵工厂。”她指出,明年度台湾军费举债已破5000亿新台币,远超法定上限,可能挤压民生经济。
更值得警惕的是,赖清德提出“岛链防卫、责任分担”概念,试图将台湾捆绑至美国“印太战略”中。
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迅速表态支持,称“提升防卫能力是维持台海和平的前提”——这种“以武拒统”的默契,恰恰印证了两岸互信已濒临破产。

危机螺旋:为何2027年成为台海“高危节点”?
赖清德多次提及“2027年大陆武统目标”,虽未提供证据,却成功制造了恐慌氛围。这一时间点的敏感性与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推测不谋而合,但大陆始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仍是首选。
笔者认为,赖清德刻意渲染“2027危机”有三重意图:
对内凝聚恐慌共识:通过塑造“外部威胁”转移施政压力,尤其在“大罢免”后巩固基本盘;
对外争取军事支持:以“民主防卫”包装军购需求,迎合美国对“第一岛链”的战略布局;
切断两岸融合路径:用“反渗透”“反统战”措施限制交流,避免台湾社会认知到统一政策的灵活性。
然而,这种叙事可能引发更危险的连锁反应。民众党团批评赖清德“恐吓人民”,国民党议员游淑慧更质问:“为了要钱,就不惜威吓老百姓?”

破局关键:红线之上是否有退路?
赖清德的方案将“一国两制”污名化为“强制性统一”,但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大陆始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大陆更推出惠台“农林22条”等政策,试图以融合发展消弭对立。
然而,民进党当局的“抗中牌”正在压缩理性空间。其所谓“民主防御机制”中,包含加速“国安十法”立法、严惩“在地协力者”等条款,实为政治猎巫。而将两岸民间交流污名化为“渗透”,更可能激化社会撕裂。
台湾学者指出,若赖清德继续以“捍卫民主”之名行“拒统谋独”之实,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确的“非和平手段”条款或将被迫启动。届时,台海局势将不再是“吓阻”与“反吓阻”的博弈,而是滑向不可控的冲突。
未来走向:台海的“悬崖博弈”与和平曙光
当前台海已陷入“行动-反应”的恶性循环:
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底线,同时加强法律、军事与舆论反制;

美国方面: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深化军售,却回避公开支持“台独”;
台湾内部:蓝营质疑赖清德“举债扩军”的可持续性,白营呼吁“不恐吓人民”,绿营则持续操弄“抗中保台”。
破局的关键,在于能否重建两岸互信。大陆近期重申“愿意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统一”,但前提是台湾当局必须承认“两岸同属一中”。若赖清德继续挑战红线,2027年或许不会成为“武统时刻”,但台海的军事对峙强度必然持续升级。
赖清德的万亿军费与“红线论”,看似是“捍卫民主”的豪赌,实则是将台湾推向更危险的战略孤岛。
以武拒统终是死路,而以对话化解分歧、以融合消弭敌意,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才是台海真正的“永久防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