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这次玩了一把大的。就在他准备登上飞往北京的专机前夕,法国总统办公室传出风声:2026年法国主办G7峰会时,马克龙打算邀请中国领导人坐上谈判桌。消息一出,西方外交圈炸了锅。日本和加拿大急得直跳脚,华盛顿那边更是眉头紧锁——这可不是普通的晚宴邀请,而是冲着改写西方俱乐部游戏规则来的。

说起来G7这个圈子,本来就是冷战时期西方富国的小圈子。全球经济格局早就变了样,G7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从巅峰时的七成掉到现在的四成多,可这帮老牌强国还守着那张旧地图找新大陆。马克龙这回的邀请,等于直接往这个自诩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平静湖面扔了块大石头。
马克龙这步棋背后藏着两本账。国际上,法国一直在推动“欧洲战略自主”,说白了就是不想总跟着美国指挥棒转。 眼看着G7影响力年年下滑,这个圈子讨论全球事务却把中国这样的大国排除在外,实在有点自说自话。德国人这次挺给面子,表态支持法国人的想法——欧洲两大巨头都明白,真要谈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这些全球性议题,缺了中国根本玩不转。
国内那本账更现实。马克龙的支持率已经跌到历史低点,有些民调显示只有11%的法国人满意他的表现。 国内改革推不动,议会里党派吵成一团,外交舞台成了他最能吸引眼球的地方。要是能在世界舞台上当一回“破局者”,塑造出法国仍是全球重要玩家的形象,说不定能拉回点民意支持。只是法国老百姓现在更关心面包黄油的价格,这种高大上的外交豪赌要是玩砸了,反而会落个“脱离现实”的骂名。
G7这边刚开完外长会,那份声明读起来就像针对中国的批评大会。从所谓“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到台湾问题,再从中国军事力量扩张说到核武器库增加,七国外长把能指责的几乎点了个遍。特别在台湾问题上,声明只字不提一个中国原则,反倒炒作中国“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完全颠倒黑白。
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再清楚不过——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真正破坏台海和平的,恰恰是那些虚化一个中国原则、纵容“台独”势力的外部势力。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窜访欧洲议会发表演说,日本政客在涉台问题上大放厥词,这些行为才是真正的挑衅。G7国家一边喊着维护地区和平,一边干着干涉内政的勾当,这种双标做法早就该收起来了。
军费问题更是暴露了西方的虚伪。美国军费常年世界第一,2024年占全球总额的37%,北约国家集体将军费提高到GDP的2%以上,转头却指责中国的“军事扩张”。中国坚持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不称霸不扩张,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核政策上对比更鲜明——美国特朗普政府高调说要重启核试验,北约演习频频模拟动用核武器,而中国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G7对中国核政策的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马克龙这个邀请最大的障碍,来自G7内部那些固守冷战思维的国家。 日本和加拿大第一时间就表现出保留态度,美国更是担心中国参会会削弱自己在G7的主导权。别看特朗普曾经随口说过“不介意中国加入”,那不过是即兴发言。真要让中国坐进G7会议室,美国还怎么安心把这个机制当成围堵中国的工具?供应链去风险、科技出口限制这些针对中国的措施还怎么继续?
中国对G7的态度一直很清醒。这个机制政治倾向明显,中国更愿意参与G20、金砖国家这类更具代表性的多边平台。就算马克龙真心想邀请,北京也很可能拒绝或者只派低级别代表——毕竟谁愿意去一个明摆着要批评自己的场合当配角? 2019年马克龙曾经邀请过伊朗外长参加G7会议,那次尝试最终效果有限。这次想请中国,难度系数高出好几个量级。
不过马克龙这个举动本身就有象征意义。它说明欧洲有人意识到,继续跟着美国搞对华围堵行不通了。全球经济政治力量多极化已成事实,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代表性危机。未来要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哪怕这次邀请最后只是一场外交秀,它也传递出一个信号:世界棋局在变,棋手们开始求变。

G7机制确实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这个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圈子,到底是要继续当西方国家的回声室,还是真正转型为能应对21世纪挑战的有效平台?如果还是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整天对中国指手画脚,那它的衰落只会加速。马克龙想当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但桥能不能建成,不光要看法国的勇气,还要看G7有没有诚意真正接纳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在压力来到华盛顿这边。是继续阻挠欧洲的独立外交尝试,还是顺应时代潮流?美国拦得住法国的一次邀请,但拦不住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中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不是哪个国家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客观现实。 马克龙的专机即将起飞,而G7的十字路口,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