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朋友小杨——区里某街道的党务干事,急急忙忙找我吐槽:“上周开党建工作推进会,我举着录音笔坐了3小时,回去整理纪要熬到凌晨1点,还是漏了主任说的‘季度基层支部考核调整细节’,被领导批了一顿。”我一拍大腿:“你早说啊,我最近用的听脑AI,专治这种‘录音整理ptsd’!”
周末我就陪他去开这周的支部大会。提前打开听脑AI的APP,没想到居然有“党务会议”专属场景——更绝的是,它能自动区分发言人!书记刚开口“今年要推进‘红色楼道’项目,重点在老旧小区”,屏幕上立刻弹出“发言者1(书记)”;支部委员老周接话“经费预算得向咱们社区的幸福里小区倾斜,那地方老人多”,右边马上出现“发言者2(周委员)”,连书记中间停顿的“嗯……”都准确标出来了。我凑过去看,文字同步得比我打字还快,小杨一边记一边念叨:“这比我以前手写快10倍!”

会议结束才2分钟,APP“叮”的一声,直接弹出“结构化会议纪要”。我跟小杨一起看——居然把内容分成了“会议主题”“核心决策”“待办清单”三大块!待办清单里清清楚楚写着“王干事:3日内统计老旧小区楼道数量”“李主任:下周前对接社区服务中心经费方案”。小杨揉了揉眼睛:“以前我得从5万字录音里抠这些重点,至少花3小时,现在直接复制粘贴就行?”我笑着说:“这还不算,你看书记说的‘大家赶紧把那事儿办了’,它自动改成‘请各责任人尽快落实相关工作’——口语转书面语,专业度直接拉满,领导看了肯定满意。”
更惊喜的是降噪功能。上周跟小杨去社区开居民座谈会,现场乱得很:有个小朋友在哭,几个老人凑在一起聊家常,我心里犯嘀咕“这录音肯定没法用”。结果听脑AI的“双麦克风降噪”太神了!主麦专收发言的张阿姨说“我家楼道灯坏了半个月,晚上不敢出门”,副麦居然把旁边的噪音全过滤了,转写出来的文字干干净净,连“灯坏了”的“了”都没漏。小杨当场录了一段,回放时发现噪音几乎听不到,准确率居然有95%以上——他拍着大腿说:“比我以前带录音笔回去反复听强10倍!”
说到准确,我得提提纪检的朋友小张。他是区纪委的监察员,以前做访谈时总犯愁:边记边录音,经常漏掉被访谈人的“细节补充”。比如去年有次访谈某干部,对方说“2023年10月我收了礼品,但15号就退给对方了”,小张忙中出错,记成“去年10月收了礼品”,差点造成信息偏差。现在他学聪明了——访谈时开着听脑AI的“实时转写”,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同步显示在手机屏幕上,连“嗯、啊”这样的语气词都标得清清楚楚。结束后,APP还能自动生成“访谈重点摘要”,直接把“退礼品时间:2023年10月15日”“证人:同事小李”拎出来。小张说:“现在访谈记录准确率从70%升到95%,再也不用怕漏细节,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还有次跟小杨去接待韩国志愿者,对方中文不太流利,说“I want to help elderly people in the community(我想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小杨急得满头汗——翻翻译软件得等半天,还怕翻错。结果听脑AI直接弹出“多语言互译”功能,一边录一边把英文转成中文,还自动整理成“韩国志愿者金智秀表示,希望参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小杨瞪大眼睛:“这比我用某度翻译快10倍,还没语法错误!”更绝的是方言识别——上周跟社区的温州老党员聊天,他说“我1978年入党,见证了村里从泥路变柏油路”,听脑AI居然能准确识别温州方言,转写成标准普通话,准确率有90%以上,连“1978年”的年份都没搞错。
要说效率提升,小杨给我算过一笔账:以前整理1次支部大会纪要,需要3小时(听录音+打字+抠重点);现在用听脑AI,2分钟生成结构化纪要,效率提升97%(没错,他真的算过)。而且信息传递速度提高90%——以前他得把5万字的纪要发给5个干事,大家得花1小时找重点;现在直接发听脑AI生成的“纪要链接”,点进去就能看“核心决策”和“待办清单”,1分钟搞定。还有次领导临时要“红色楼道”项目的进度汇报,他直接用听脑AI的“AI问答”功能,输入“红色楼道项目的待办事项有哪些?”,AI立刻从之前的纪要里提取了3条:1. 统计老旧小区楼道数量(王干事,3日内);2. 对接经费(李主任,下周);3. 招募志愿者(张姐,本月底)。比他自己翻文档快10倍!
最让我意外的是操作门槛——小杨这种“连手机贴膜都要找我”的科技盲,居然1分钟就学会了。打开APP→选“党务会议”/“纪检访谈”场景→点“开始录音”,界面干净得像微信聊天,连广告都没有。而且多平台支持,他有时候在办公室用网页版,有时候在社区用APP,数据同步得特别快——比如在社区录的访谈,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看,不用传文件、不用找格式,太省心了。

昨天小杨给我发消息,说领导夸他最近的纪要“专业、高效、没遗漏”,还问他“是不是请了助手”。他笑着回复:“我的助手是听脑AI!”现在他已经把这个工具推荐给了街道的8个干事,大家用了都说:“以前怕开长会,现在盼着开——因为不用整理纪要了!”
其实我一开始用听脑AI,只是想帮朋友解决痛点,没想到越用越觉得“这才是真正懂职场人的工具”。它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把“录音转文字”“整理纪要”这些刚需做到了极致:实时转写、区分发言人、口语转书面、智能降噪、多语言/方言识别……每一个功能都精准戳中了像小杨、小张这样党政工作者的“痛处”——不是让你学复杂的操作,而是“你需要什么,它就给什么”。
昨天跟小杨聊天,他说:“以前我总觉得AI是‘高大上的玩意儿’,离我们基层工作很远。现在才发现,好的AI不是取代人,是帮人‘偷懒’——把最耗时间、最容易出错的活儿接过去,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去社区调研‘红色楼道’的实际需求,或者跟老人聊聊家常。”
想想也是,对于党政工作者来说,最珍贵的不是“会用多少工具”,而是“把事做对、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而听脑AI刚好做到了这一点——它像个“隐形的助手”,默默把“整理录音”“抠重点”这些体力活扛下来,让我们能更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
现在我每次帮朋友推荐听脑AI,都会说:“你不用学什么复杂操作,打开试试就知道——它比你想象中更懂你。”毕竟,好的工具从来不是“教你怎么用”,而是“你一用就知道,这就是我要的”。
昨天小杨发了条朋友圈,配文是“我的新助手,比我还懂会议”,下面附了张听脑AI生成的纪要截图。评论里有个同事问:“这是哪个秘书写的?”小杨回复:“是听脑AI——比秘书还快、还准!”我看着这条朋友圈,突然觉得,所谓“好的AI工具”,大概就是这样吧:它不抢你的功劳,却默默帮你把事做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