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食物、杜绝浪费,养成文明餐桌好习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饮食健康不仅关乎营养摄入,更体现在对食物的尊重与卫生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珍惜食物不浪费
当前,我国食物损耗和浪费问题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存在的损耗现象;二是在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公共食堂和家庭饮食中。
餐桌浪费情况尤其值得关注。不健康的食物消费观和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这种浪费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也给粮食安全带来压力。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食物资源宝贵,人人都应尊重食物、珍惜食物,减少浪费,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耕地资源、水资源紧张的状况,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粮食、减少浪费既能节省开支,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帮助我们在各个环节践行节约理念,同时保障饮食健康。
1.按需选购,合理储存 购物前,精心规划是避免浪费的第一步。在购买食物前,尤其是针对新鲜蔬菜、水果和肉类等保质期较短、易腐的食物,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应根据当天的就餐人数、每个人的口味偏好以及家庭的饮食计划,合理安排采购清单,避免冲动购买造成的浪费。对于可短期储存的食物,要依照其特性及包装说明妥善存放。例如,肉类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后冷冻,按需取用;袋装米面开封后应扎紧,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2.掌握分量、践行“光盘”少量多样是实现膳食均衡和减少浪费的有效方法。在家庭烹饪中,掌握食材的消耗量和控制食量是减少浪费的关键。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和食量,合理准备食材,避免过量烹饪。此外,餐馆、食堂应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等,满足不同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浪费,促进营养均衡。
3.剩余食材,巧妙利用家庭用餐难免有剩余食材,直接丢弃可惜,适当处理一下即可变为下一餐的美味佳肴。例如,剩饭可以用来煮粥或者炒饭,既美味又营养。肉类可以切成小块或肉丝,与新鲜蔬菜一起重新烹饪,变成一道全新的菜肴。但是,在处理剩饭、剩菜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和卫生,确保食物在安全的条件下食用。通过这些创新烹饪方法,我们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为餐桌增添更多的美味。
4.外出就餐,按需点菜外出就餐时,应根据用餐人数和餐品分量理性点餐,先少点,不够再加。建议优先选择半份菜、小份菜,并注重荤素搭配与烹饪方式的健康。一般来说,推荐每人每日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量为120~200克。在点餐时,可以根据用餐人数和菜量,先确定凉菜和热菜的数量,再结合荤素搭配、蔬菜种类和颜色的多样性、口味清淡以及健康的烹调方法,合理搭配菜品。用餐完毕后,如果有剩余饭菜,不要犹豫,打包带走,自觉抵制铺张浪费。食用自助餐时,更要估量自己的需求,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取用过多造成浪费。
公筷分餐讲卫生
唾液是多种疾病(乙型肝炎、流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传播的重要途径。实行分餐制,即就餐时一人一小份,每个人餐具相对独立或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有效减少经口、经唾液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分餐还有利于量化食物种类、控制进餐量,实现营养均衡,是养成节约、卫生、合理饮食好习惯的重要方式。
在家庭聚餐和外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现代文明的体现。以下是一些具体而实用的建议,可以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配备公筷公勺,专具专用 在家吃饭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筷子和勺子作为公筷、公勺,做到夹菜盛汤用公筷公勺,避免个人餐具接触公共菜品。从自己做起,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并引导家人和朋友逐渐接受并习惯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夹菜时主动使用公筷取菜。
2.推行分餐制,共建文明餐桌 公共餐饮作为“膳食新食尚”的推行者和实践者,应积极推动文明餐桌,提供公筷公勺;或提供上菜前分餐,份餐上桌的服务;或实行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在保证饮食卫生方面起到良好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促成健康文明的良好饮食文化形成。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餐馆就餐,无论从现代文明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场应积极推行的“餐桌新风尚”。(作者 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