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16岁女招待。他想要和妻子离婚,妻子说:“可以,但是那个女的必须绝育”。金庸才答应没多久,他的长子就美国自缢身亡了。
金庸笔下的江湖,“信义”二字值千金,一纸承诺可动天地。可回到他自己的人生,却被三份看不见的契约牢牢绑住,每个选择都像投向湖面的石子,涟漪扩散,最终淹没了所有人。
第一份契约,是和朱玫那份“共苦”的创业盟约,它在富贵到来时,碎了。
金庸和朱玫的开始,不全是风花雪月,更像是一场豪赌。1956年,《明报》初创期,朱玫是金庸最硬的底牌,这位港大毕业的高材生,变卖首饰换钱,既能写稿采访,也能包揽报社杂务,是绝对的合伙人。
可惜,“可以共苦,不能同甘”的人性定律,在这对夫妻身上应验了,报纸火了,金庸成了名满天下的大侠,应酬越来越多,家也回得越来越晚。曾经并肩作战的强势,变成了他口中“不够温柔”的压力,家,不再是港湾,而成了他想逃离的地方。
第二份契约,是离婚时那条冷酷的条款,它给三个人都上了锁。
婚外情浮出水面,朱玫没哭没闹,而是甩出了一份让所有人窒息的离婚条件,她要一笔赡养费,并且,那个叫林乐怡的酒吧服务员必须做绝育手术。她的目的很直接,保护自己四个子女未来的利益。
那年林乐怡23岁,不是传说中的16岁,为了能和金庸结婚,她接受了这个条件。这成了一把锁,锁住了她做母亲的权利,换来了42年的陪伴和一生的遗憾。
金庸的爽快答应,也成了他后半生良心债的开始,急于挣脱旧婚姻的他,用一个“同意”背上了一份无法偿还的道德负债,晚年提及朱玫,全是愧疚。
而提出条件的朱玫,看似赢了尊严,却也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她彻底斩断了所有后路,离婚后拒绝金庸任何帮助,去摆地摊,为人抄稿,用一种决绝的姿态,过完了孤寂的下半生。
第三份契约,是一通被挂断的电话,它成了金庸心里永远的痛。
所有崩塌的代价,最终还是砸在了最无辜的人身上。1976年,19岁的长子查传侠,那个被誉为天才的少年,因女友分手和父母离婚的双重打击,在美国的宿舍里选择了自杀。
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曾给父亲打去一通求救电话,可电话那头,是金庸因工作繁忙而说出的一句“没时间”。这句无心的话,单方面撕毁了父子间最后的约定,成了压垮儿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儿子的死讯,让52岁的金庸瞬间崩溃,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他后来反思,自己笔下写的那些生离死别,跟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比起来,实在太浅薄了,这份悔恨,逼着他去修习佛法,去修改后记,用余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时间从不撒谎,它给出了三份契约最后的结局。1998年,63岁的朱玫在医院孤零零地离世,床头是一本《明报创刊十周年特刊》,见证了盟约的起点,而另一边,林乐怡继承了亿万家产,陪伴金庸走完最后的路。
这位构建了整个华人世界情义江湖的大师,他写尽了侠义与承诺,却终其一生,都没能还清自己的那笔情债。
信源:人民网——金庸的三段婚姻一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