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曹淑芬老人新搬进的公租房里,城区南边堰社区网格员时鹏慧的目光停留在床边那把摇摇晃晃的木椅子上。椅子上摆着老人的水杯、老花镜,还有几瓶降压药。看着这个随时可能倾倒的“床头柜”,时鹏慧的心揪了一下。
“阿姨,这椅子不稳当,晚上起身碰倒了可不得了。”曹淑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有个地方住就知足了,这些小物件,将就一下就行。”
这把椅子,成了社区工作人员心里的一个结。
曹淑芬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再清楚不过——无儿无女,靠着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日子。社区刚帮她办妥公租房手续,解决了老人最大的难题。可搬进新家后,老人无力添置家具,生活依然不便。
“我们不能让阿姨‘将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杜丽娟说得很坚决。
全链条的暖心帮扶,始于9月19日那个上午。网格员在志愿者群里发出求助信息:“哪位邻居有闲置的、稳固的床头柜?曹阿姨急需一个。”
信息刚发出,住在南边堰小区山脚下平房区的居民孙长红立即回应:“我家有个旧的,很结实,我马上擦干净送过去!”
半小时后,一个被擦得发亮的实木床头柜被送到曹淑芬家中。孙长红还细心地把柜角的尖锐处用布条包好,防止老人磕碰。
“这下好了,水杯、药瓶都有地方放了,晚上起夜心里也踏实。”曹淑芬摸着光滑的柜面,眼圈发红,“你们这心啊,细得跟针尖儿似的。”

这只是南边堰社区全链条帮扶的一个缩影。
帮助曹淑芬的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的困难远不止缺一个床头柜。不会用手机,社区工作人员就手把手教;申请材料复杂,社区启动“红色代办”服务;买不起家具,志愿者接力筹措。
最让老人感动的是搬进新家那天。社区工作人员不仅送来了床铺、衣柜等基本家具,还组织志愿者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志愿者检查电路、加固门窗、铺设防滑垫,连厨房的锅碗瓢盆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当看到透亮的新厨房和摆放整齐的厨具时,曹淑芬的眼泪再也止不住:“这哪是帮忙,这分明是给了我一个家。”
房子收拾妥当后,社区工作人员又忙活开了。他们从社区“共享厨房”取来馅料和面团,在曹淑芬的新厨房里包起了饺子。

有人巧手擀皮,面皮在掌心翻飞成圆;有人麻利包馅,捏出饱满的褶皱;曹淑芬也笑着凑上前帮忙。家常话伴着笑声在小小的空间里流转,原本空荡的厨房瞬间盈满了“烟火气”。
“这是我在新家的第一顿饭。”曹淑芬夹起一个饺子,声音哽咽,“以前总觉得孤单,今天才知道,有你们帮衬,比有亲人在身边还踏实、还暖和!”
这段时间,在南边堰社区组织的一场学习交流中,杜丽娟深有感触地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关键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全会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我们而言,就是要落实到为曹阿姨这样的群体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里——从每一个床头柜,到每一顿热乎饭。”

如今,走进曹淑芬的家,那个稳稳当当的床头柜依然立在床边,上面摆放的物件整整齐齐。对南边堰社区来说,这个小小的床头柜,也成为衡量社区治理水平的标尺——民生保障的厚度,就体现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正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民生故事,在山城落地生根,让惠民政策的光亮,真正照进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来源: 阳泉日报
扫二维码申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