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光辉”战机在迪拜航展中坠毁,飞行员不幸遇难,本该是令人痛心的事故,却意外掀起了印度网友的“花式挽尊”大战。
近日,香港《大公文汇网》报道显示,西方社交媒体上疯传的一张“全球战机坠毁统计图”,竟把中美俄欧主力战机黑了个遍。
在这张广泛传播的图表中,F-22“坠毁7架”、F-35“坠毁12架”、F-16“坠毁650架”、“JF-17坠毁7架”、“歼-15损失300架”……
更离谱的是,在这一连串令人无语的数据下面,大大方方写了个“Indian Tejas 2”,也就是光辉战机目前为止就坠毁2架。
这样一对比,毫无疑问:印度人又“赢了”!
但这个数据真实吗?
以F-22为例,公开记录显示其坠机事故仅5次,且多与早期原型机测试或特定技术故障有关。

而欧洲“台风”战机所谓“坠毁24架”更属无稽之谈——该机型总产量约600余架,若真损失24架,相当于每25架就摔1架,远超四代半战机平均事故率。
当然,最荒诞的还是歼-15的“300架+坠毁”,印度称这已经远超了歼-15系列总产量,这不就相当于在说中国航母“无机可用”吗?
中国现役航母仅3艘,舰载机部队满编不过百架规模,即便算上训练基地与试验机型,总数也难突破150架。若真损失300架,意味着每架歼-15平均坠毁两次以上,这已不是航空事故,而是“战机轮回转世”。
连印度网友自己后来都“找补”,称数据可能混淆了“整个苏-27家族”。
然而,即便算上全球所有苏系战机(含苏-30、苏-35等),其总产量约2600架,坠毁率也远未达到10%。
那么,为何印度对“数据造假”如此执着?
首先是国产战机的“先天不足。
光辉战机服役40架中:2架坠毁、16架不具备完整战力,实际能作战的仅22架。

更何况,在刚刚的迪拜航展上,光辉二号原型机不仅坠机,地面展示机还被拍到液压油泄漏,暴露出飞控系统、结构设计等深层次问题,潜在买家当即取消订单。
其次,印度长期追求“大国地位”,军工领域却屡屡受挫。
印度拥有双航母的时间早于中国,却至今未能实现舰载机国产化:俄制米格-29K故障频发,法制“阵风-M”尚未交付,光辉舰载版屡次试飞失败。
反观中国,歼-15已衍生出弹射型、电战型、双座型等多型号,新一代隐身舰载机歼-35更进入量产阶段。当福建舰开展电磁弹射测试时,印度国产航母的舰载机选项仍在纸上徘徊。
2025年印巴空战中,印度声称击落巴军2架“枭龙”,却被卫星影像与通信记录“打脸”——自身损失了多家阵风和一架苏-30MKI。
印度网友特意将巴基斯坦“枭龙”标记为“坠毁7架”,其中竟包含2025年印巴空战中印度军方虚报的“战果”。
印媒还特意强调:“光辉”战机就算是摔机也比枭龙强。

这场败绩与航展坠机构成双重打击,催生了印度“造谣泄愤”的集体心理,也是印度“赢学”的一贯延续。
要知道,光辉战机的困境只是印度军工体系的冰山一角。其后续型号MK1A延期5年,MK2仍停留在模型阶段,五代机项目AMCA连发动机选型都未确定。
而同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正实现三重跨越:
一是舰载机体系化。
歼-15T弹射型已完成电磁弹射测试,与歼-35形成“重型+隐身”组合;歼-15D电战机开始部署,对标美军EA-18G“咆哮者”。
福建舰的满编联队将包含预警机、反潜直升机与无人机,构成亚洲最完整的舰载航空体系。
二是训练机制革新。
中国海军航空大学已构建“陆基模拟-着舰训练-实战部署”三级培养机制,年培养舰载机飞行员数量超过印度十年总和。而印度舰载机飞行员仍依赖俄罗斯与法国的培训援助。
三是工业产能碾压。

沈飞脉动生产线可年产20架以上歼-15系列战机,而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年均仅能交付8架LCA。更关键的是,中国航发WS-19已进入装机测试阶段,而印度“卡弗里”发动机项目早在2024年宣告失败。
印度试图通过“舆论抹黑”转移视线,却难掩其军工体系的顽疾。若只一味沉溺于“数据胜利”,恐将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进一步落后。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媒体对此类谣言始终保持沉默——或许在他们眼中,一个沉溺于“精神胜利”的印度,比一个脚踏实地发展的印度更符合战略利益。
战机的坠毁可以归因于技术故障,但国家的坠落始于认知扭曲。当印度网友在虚拟世界写出300架歼-15“坠毁”时,真实的光辉战机前途正一片暗淡。
历史的讽刺莫过于此:谣言不会让敌机坠落,却足以让一个民族的雄心提前破碎。
军工崛起靠的不是PS和谣言,而是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一点,印度或许该向它的邻居好好学习 。
上一篇:宽柜金属衣柜 1.8 米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