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高校残联、中部地区首批高等融合教育试点、300+残障毕业生、100%就业率……扎根荆楚大地的武汉理工大学,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坚守助残育人三十余载。从“帮扶小屋”到“育人灯塔”,这所高校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融合教育之路,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高校践行教育公平的标杆。
“唯一”担当:为残障学子敞开公平之门
上世纪80年代末,原武汉工业大学因爆破专业作业特性,师生偶有伤残情况发生,加之响应党中央号召、契合中国残联成立后的时代需求,1989年,全国高校首个残疾人联合会在此应运而生。2001年学校合并后,武汉理工大学残疾人联合会薪火相传,这份“全国唯一”的特殊身份,始终以实打实的行动践行着助残初心。
2017至2019年,学校凭借多年积累的扎实成效,成为中部地区首批高等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亦是华中地区211高校中唯一的试点单位。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不设招生门槛,分数达标即录取”的原则,打破残障学生的求学壁垒。数据显示,学校每年平均接纳残障学生10名左右,2025年这一数字增至18名,涵盖肢体、视力、听力、语言等多种障碍类型,今年新生分布在12个学院15个专业,真正体现了“残障无类、专业无界”的融合育人理念。
从最初的临时帮扶,到如今构建起“残联统筹协调、学院精准落实、志愿者贴心服务、科研平台赋能”的四级保障体系,学校将助残工作深度融入发展全局,用制度筑牢教育公平的底线。三十余年来,学校累计培养的残障毕业生中,100%成功进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继续深造,用实打实的育人成效,回应了“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初心使命。
精准赋能:让每个生命都有出彩机会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下,武汉理工大学的精准赋能,正是对“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生动践行。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全国首个全盲博士黄莺的这句感言,不仅是她自强不息的人生写照,更是武汉理工大学精准帮扶的生动注脚。2015年,黄莺考入学校,面对无盲文教材、校园行走难等现实困境,学校第一时间从北京聘请三位盲人领域专家,为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定向行走专项训练——从宿舍到教室的路线记忆,从食堂打饭的流程熟悉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方法指导,专家们手把手教,志愿者们一对一陪,帮她一步步打破黑暗带来的壁垒。针对盲文教材缺失的问题,学校协调授课教师全程录制课程音频,组织志愿者同步整理课堂笔记,为她搭建起专属的学习通道。如今,黄莺已从本科读到博士,成为激励无数人的“校园亮光”,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反哺残障群体。
这样的成长逆袭故事,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园内不断上演。来自鄂西农村的听力障碍学生丁琴(化名),家境贫困却天资聪颖,因无力购置高价助听设备,课堂听课成为她最大的难题。学校得知情况后,主动对接省残联辅具中心,多方沟通协调为她争取到成本价购置资格,同时整合学校补助与社会资源,帮她彻底解决了“听障”困扰。卸下包袱的丁琴发奋苦读,最终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肢体障碍学生王伟(化名),曾因身体原因被心仪院校拒收,武汉理工大学向他敞开了大门。为帮他顺利完成志愿改报,两位七八十岁的老教授顶着盛夏酷暑奔走于省教育厅与学校之间,最终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促成此事。如今,王伟参与创办的某教育科技公司成功上市,他用自己的经历帮助无数高中生圆梦高校,将这份温暖与担当延续传递;术后视力急剧下降的赵木寒,并未向命运低头,在学校的定制化帮扶下,他调整专业方向深耕网络信息领域,学校为他优化学习环境、配备辅助设备,支持他带领团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屡屡斩获国家级大奖,成为科研路上的“追光者”。
“帮扶不是怜悯,而是为每个生命搭建平等发展的舞台。”学校残联理事长、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马卉表示。为此,学校专门组建“甘泉志愿者团队”,从课堂笔记整理、实验操作辅助到生活起居照料、心理疏导等方面陪伴,全方位覆盖残障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专业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同时提供灵活调整空间,曾帮助因视力问题难以坚持理工科学习的蔡同学成功转至社会工作专业,让每个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用精准滴灌滋养生命绽放。

武汉理工大打造的“全球无障碍未来书院”揭牌
辐射延伸:从校园样本到社会担当
武汉理工大学的助残之路,从未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学校依托无障碍标准化研究与服务中心、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平台,将助残实践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主动扛起社会责任。
学校牵头发起全国首届无障碍法治环境保障论坛,邀请中国残联领导、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及省市级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会,推动无障碍环境立法进程;率先将无障碍理念引入应急安全领域,针对残障群体与老年群体在灾害来临时的避险难题开展专项研究,相关成果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同;积极参与多项无障碍环境国家标准的制定,用科研力量为残障群体发声、为社会发展赋能,让校园内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行业规范。
如今,学校更以全球视野拓展助残边界——全力打造“全球无障碍未来书院”,计划将每年帮扶残障学生的规模从10余人扩展至上千人,构建“学术-产业-公益”深度融合的零学费线上教育平台。该项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残联等多方支持,将成为武汉理工大学助残工作从“校园样本”走向“全球方案”的重要载体,让三十余年积累的“武理经验”惠及更多残障群体。
从王伟创办企业反哺教育,到丁琴深耕学术助力社会发展;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到打造全球无障碍教育平台,武汉理工大学的助残之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校园帮扶,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促进残障群体融入的重要力量。
三十载春秋流转,一份初心始终不变。武汉理工大学以全国唯一高校残联的特殊担当,用精准帮扶诠释教育温度,用科研创新拓展助残边界,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教育公平如何落地”的时代命题。这所扎根荆楚的高校,不仅为残障学子铺就了逐梦之路,更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责任、推动教育公平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在“无障・共生”的征程上,这份跨越三十载的坚守与担当,不仅让残障学子从“被照亮”变为“发光者”,更续写着教育公平与社会向善的时代答卷。
来 源:学习强国-极目新闻
编辑制作:陈青青
审 核:湖北省残联宣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