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居民蔡金福有了独立厨卫。/王嘉旖摄
出门是繁华街巷,自己却还拎着马桶过日子。这样的反差,黄浦区大吉路310弄居民金伟莉体会了数十年。酷暑寒冬,拎着马桶穿过弄堂直奔倒粪池的她,满是无奈:“习惯了”。
零星存有的一个个手拎马桶,如何销项,腾挪是关键。但是该往哪儿借这一平方米,令人发愁。
有居民家中空间局促,甚至沙发代床、床上吃饭是常事;有居民住在地铁管线“上盖”,想排管线还要说动轨道交通管理部门;有居民家里好不容易能腾出个安装马桶的角落,却实实在在影响到上下邻居的日常生活……
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有设计师爆改不足3平方米的晒台,让烟火气与便利生活共存;有社区干部想到“管线合用”,破解墙面无法走管的难题;更有街道负责人向外探寻,从物业闲置空间到毗邻社区沿街面,多了资源更多了方法。
巧妙腾挪中,一平方米托起了幸福。
3平方米晒台,“极限挑战”
63岁的金伟莉惦念着自家老房。这片如今通过旧改实现更新的地块,曾混杂着旧里、公寓、店铺等不同房屋类型。
“即便是在旧改之前的那几年,相关部门也想方设法帮助有意愿的居民加装抽水马桶。我们这里每个马桶背后都有故事,几乎没有同款,”金伟莉这样回忆。她说,关于手拎马桶改造,居民们最担心的是,装了抽水马桶是否意味着不旧改了?但令人感动的是,工作人员耐心劝说,“改造不是非此即彼,只要在这里一天,就想尽办法不让居民将就着过。”

图为过街楼,当年旧式里弄为解决居住空间逼仄而创新的一种居住形态。/王嘉旖摄
金伟莉指了指一处挤着两户人家的“过街楼”。这是当年旧式里弄为解决居住空间逼仄而创新的一种居住形态,其缺点是不贴地、楼板薄。居民日常生活得轻轻踮脚、小心翼翼,加装抽水马桶更是难上加难。
“楼板属于木质格栅,最要紧的是攻克防水、承重、排污管道走向这三道难题。”南房物业老城厢服务中心主任潘晓春透露,最终方案是:在坐便器下方定制铁质托盘。由于墙面空间有限,两户人家采取抽水马桶“各归各”、管线合用的折中方案。
回看历史,“过街楼”遇上的独特难题,有其特殊历史成因。

图为文汇报曾于1982年3月17日刊登题为“三年内有一百万人改善居住条件”的报道。/文汇报资料照片
上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集聚,住房紧张成为上海居民面临的突出问题。文汇报曾于1982年3月17日刊登题为“三年内有一百万人改善居住条件”的报道,其中点出原因——适龄人群结婚高峰抬升了居住需求,导致房源紧张。
“当时能有独立房间已经很好了,哪还奢望能有个独立的卫生间。”南房集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吕波这样回忆。他躬身旧改工作数十年,经手安装的抽水马桶不下数千个。印象最深的是一项极限挑战——在不足3平方米的晒台上安装抽水马桶。
这户居民的房间就在晒台上。居民利用层高勉强隔出“下面吃饭、上面睡觉”的居住空间。然而,这处居所被长租了十几年,租户早已习惯这样生活。空间条件、居民意愿都不成熟:“你们的改造指标是你们的,我不想改。”
“无非是以心换心、以情动人,”吕波回忆,工作人员无数次上门实地探勘劝说,帮助住户在灶台边挤出一平方米,装上适配的小型坐便器,排管纳线找到妥帖方案,避开上下楼居民的起居点,且压缩工期,减少对居民日常起居影响,最终让抽水马桶落地。
上下不通,借医院外墙“绕道”
实施中,马桶改造的“进度条”容易卡在意想不到的环节。
地铁上盖、毗邻医院,这些不同层级、隶属关系的单位也常常需要被拉到一张桌子前,围在一起协商攻坚。销项一个个“孤本”的背后,考验的是共商共议的智慧。

图为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改造前。/采访对象提供
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原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的职工宿舍,当年未设计独立厨卫设施。上世纪80年代,蔡金福老两口拿下为数不多的“鸳鸯房”(为解决经济困难职工家庭推出的一种房源),居住至今。62岁的老蔡多年来养成个习惯——晚上尽量少吃东西。因为,最近的公共厕所晚上10点关门。
这还是居民们争取来的结果。公共厕所的开放时间原本是“早八晚八”。居民提诉求,环卫公司把开放时间延至晚上10点。可即便如此,未开放时段,老蔡一家人只能自备痰盂应急。
去年,宝山区把“无卫生设施房屋提升改造”纳入区城维应急项目,加快审批、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国权北路815弄内的41户“手拎马桶”被纳入其间。

图为居民蔡金福正在整理自家的独立厨卫。/王嘉旖摄
可当施工团队抵达现场,意外碰壁。原来,一幢三层建筑恰好位于地铁18号线上方,一旦动了结构,很可能影响地铁安全运行。为此,宝山区相关部门牵头找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划出安全红线,找企业沟通可盘活的公共空间,与居民商量把堆物搬离。几经磨合,改造方案出炉,利用居民楼外围空地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并用连廊的形式与原建筑连接,确保居民出楼即达。
如今老蔡一家人能在饭点定心用餐,不再担心起夜不便。
从“能装则装”到“应装尽装”,南房物业总经理杨喜林从政策文件的细微变化中,体会到政府对于推进这项民生实事的决心和力度。
“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全方位提升。”他对一户视障人士家庭的马桶改造过程记忆犹新。视力模糊的阿姨,性格内向,少与人沟通,她的家又位处中间楼层,一听说要改造马桶,上下邻居都不答应。
“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其他隐患。”杨喜林将视线投向毗邻社区的红房子医院。医院外墙恰好跟阿姨所在的楼幢“贴隔壁”。为此,社区牵头、街道协调,请来医院相关负责人召开了数次协调会。从解构技术到解释管道走向,逐一厘清细节,打消了院方顾虑,确保管线布局不会影响医院日常运行。最终,这根管线借用毗邻红房子医院的外墙穿行而过。
在杨喜林看来,完成这项原本看来“不可能的任务”,靠的是各方共识,市区联动协调机制起了大作用。
平衡诉求,更促成支撑机制
腾挪之道,在于要平衡各方利益和诉求,更形成一种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基层治理的支撑机制。

图为静安区新闸路1039弄采用户外加装独立卫浴设施的方式。/文汇报记者陈龙摄
静安区新闸路1039弄,一片建成于1933年的老式里弄,张培康老两口挤在10平方米的空间里。年逾八旬的张培康每天都要拎着马桶下楼,穿过巷弄去倒粪站。一次他意外从楼梯摔下,“就此骨折,躺了几个月。”
今年6月,社区启动为老房加装抽水马桶。但苦手拎马桶久矣的老张,意外投了“反对票”。“家里太小,转身都难。”此后,郑家巷居民区党总支提出在弄口增设共用卫生间。可又有部分居民反对。原因是,室内空间局促,常有居民坐在弄口乘凉或晾晒衣物,一旦建了共用卫生间,居民们的“公共客厅”便没了着落。
郑家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凌翔没有放弃,继续带着党员及志愿者盘空间。从弄堂口走到最里端,从公共走廊看到后院夹角,终于找到一处“沉睡空间”——物业办公用房后侧一处被旧杂物堆砌的闲置空地。空间富裕、距离合适,且不影响居民日常进出。
说干就干。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等迅速建起协商平台,逐一讨论改造资金、日常运维等关键问题。经过数月施工,独立卫浴设施落成。独立的门锁、水表、电表,既保障了私密,也明晰了责任。
虹口区中山北路66弄,12户无卫生设施的居民常年过着“家门口就是倒粪站”的生活。毗邻的中山北路标高高于室内地坪,客观存在的“高低差”让排水管线难布局。
66弄所属广中路街道与房管部门多次勘察协商,决定巧借小区门前一片区域在户外加装卫生设施。但新问题来了。街道副书记郭楠介绍,盘出空间不难,但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房屋老旧,居民家的水压、电压都达不到接入标准。而紧邻这片房屋的一处闲置厂房属于一家区属国企,在街道干部接洽下,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抓紧修复水管、恢复供电,以便新建的户外卫生设施经此取水取电。待接入水源电源后,房管部门将分装水表电表,并聘请保洁统一打扫该公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