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没有厨卫配套设施的老旧房屋内要“安插”一个抽水马桶,这与你所设想的排管、安装之间相隔着无数个“难”字。
难,真的难。且不论能否挤出空间容马桶落地,还有更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坎儿——二楼居民装马桶,管道不得已“绕行”外墙,楼下不答应:“风水不好”;小区内部协调好了,却发现里弄排污管道与马路市政管网间存在高低落差,污水易回逆,一切“白搭”;人户分离的一间房租给两家人,意见相左,房东甩手:“你们自己协调”……
高楼比肩接踵的上海,小马桶真实地照见大民生。
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念兹在兹,在上海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解决百姓的居住环境问题。关于“消灭手拎马桶”,他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关心叮嘱。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努力,近年在持续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基础上,迎难而上,全面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目前,随着最后6493户“手拎马桶”销项,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
困扰了几代市民的日常起居难题由此解决。
上海,积数十年之功,将民生领域“不起眼的小事”做成“了不起的大事”。
现实中,一线工作人员这样说:不夸张地讲,“每个马桶背后都有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
换言之,除硬件设施约束外,这一个个马桶背后,需要“攻坚克难”的还有各种情理交织、矛盾交叠。
比如,小梁薄板房,楼上唯一可安装抽水马桶的地方恰是楼下居民卧床上方,地板厚度2厘米,不妥;又如,沿街面房屋没有空间容纳地下排污设施,考虑借一路之隔商品房小区的化粪池,遭拒;再如,居民有隐忧,一旦装上抽水马桶,可能无法纳入旧改范畴,摇头……
各有各难,但再难也要上;各有曲折,办法总比困难多。
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找准问题的准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因地制宜的巧劲——市、区各级领导亲自部署,相关部门跨前协同,“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成立专班,细化环节,保障资金。改造过程中,统筹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质、惠当下和利长远的关系。
除结合旧改征收成片销项外,改造过程中也嵌入个性化需求,同步提升居住条件;针对风貌保护里弄创新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综合改造模式。
可以说,每个被销项的手拎马桶背后,就是一个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检验出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解忧的能力和真情,“群众利益最大化”有了具象注解。
改造实践中,“蕃瓜弄群众工作八法”“宝兴十法”等好用管用的旧改经验和做法也在新的“应用场景”继续发光发热,暖了城市、聚起人心。
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这样感慨:“有一个道理从来没变过,用心用情,把实事真正做好做透,老百姓就会认你。”
以“绣花功夫”改造一个个方寸之地,推进城市更新,做好城市治理,在细枝末节中坚守、彰显“人民”这一价值旨归。
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的当下,超大城市上海总体完成手拎马桶改造,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一场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