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卫浴产品测试区域。陈锦煌 摄

两位工作人员正逐项检查测试智能卫浴产品功能。陈锦煌 摄
从潮州市中心沿新风路往凤塘镇、古巷镇前行,这一大片区域是中国乃至世界卫生陶瓷的核心产区。道路两侧,随处可见各类卫浴工厂,拉着陶瓷马桶的货式三轮车,还有铺天盖地的智能马桶招牌……惊人的产业密度,是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
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坐拥800多家相关企业的潮州,其智能卫浴产业如何从赶到超,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也是深入推进质量立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南方日报记者 黄品
问:面对“散乱污危”,如何根除光鲜背后的隐忧?
策:疏堵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完善市场监管
数据显示,2015年智能坐便器的销售额为44亿元,到2020年销售规模已经超过15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30%左右。潮州市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学锦介绍,潮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及完善的卫生陶瓷产业配套链,迅速形成智能坐便器产业集群,近5年来呈异军突起之势。
快速增长下,潮州智能卫浴产业暴露出一些先天不足,首先是“散乱污危”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产业提质和区域品牌。
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主体多为小作坊、“夫妻店”,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今年5月曝光的违法案例便是典型:有关部门在潮安区登塘镇某加工场现场查处到“JOMOO”注册商标产品,经营者涉嫌假冒注册商标违法行为。
事实上,潮州已经在行动。今年出台的《潮州市整顿“散乱污危”工业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将分三阶段清理整顿“四无”工业企业。
陈学锦坦言,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难以避免存在一些以次充好、假冒侵权、逃避监管等现象,这是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他建议,根治需疏堵结合。首先要推动卫浴企业改进生产线,提高良品率,逐步减少落后产能,从源头减少流入市场的次品。其次,继续完善监管的防护网,多方堵上“四无”企业产品流入的漏洞。
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博表示,国内有其他产区通过推动企业入园,利用能耗、环保政策倒逼企业升级,取得不错的效果。他建议,潮州可以通过兴建智能卫浴产业园区,利用政策引导,逐渐提高产业集中度。
问:“智改数转”遇阻,如何从生产装配转向自主创新?
策:“两条腿走路”——招引相关电子企业,推动科研资源向企业需求倾斜
走访中不难发现,活力和内卷互为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潮州智能卫浴产业的独特景观。
“相比其他产区,潮州拥有完备的传统陶瓷产业基础和集群,这是本地智能卫浴活力的来源。”陈学锦解释道,同样的产品,潮州背靠供应链价格优势更强。但也因此,价格战、同质化竞争问题难以遏制。
在价值链中的定位偏低,也是行业亟须摆脱的桎梏。“潮州的强项在陶瓷,短板在电器。”王博表示,潮州智能卫浴离产业链上下游较远,对产品设计、品牌开发、控制芯片的高价值生产环节涉足较少。“智能马桶中智能盖板控制系统部件等,需从外地采购或定制,多数陶瓷企业无法自主开发。”陈学锦说。
智能卫浴本是“智”和“数”的产物,但本地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却并不顺利。
陈学锦表示,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着企业设备改造,同时,建设智能工厂需要购置大量的自动化设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等,前期投入资金巨大,中小规模的企业难以承担。
然而,这不意味着潮州在创新链上的脱节,本地智能卫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为产品功能创新提供新思路,且专注研发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我们组建了40多人的研发团队。”广东樱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洽明表示,公司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创新,实现了智能盖板到整机的全链条生产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解题之道:通过招引和培育“两条腿走路”,实现补链强链,带动企业智能化改造。
一方面要大力招引。王博表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电子企业实现自主研发,小企业需要依赖配套产业建设。
欧美特卫浴负责人蔡仙荣建议,可以定向招引核心零部件企业进驻潮州,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缩短交货周期,让核心部件供应更稳定,更高效。广东乐贤卫浴有限公司智能产品项目经理陈永明则建议,应该强化产业协同,搭建集产品检测、质量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电商直播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研资源向企业需求倾斜,培育更多在电子部件方面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陈学锦表示,当前本地科研机构主要是做共性研究,很难匹配到企业实际研发需求,“如果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设计、研发解决方案,可以切实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事实上,相关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今年,深潮智能卫浴产业协同发展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推动协会联合恒洁、梦佳、樱井等龙头企业共同发起,邀请房地产业、酒店业、电商平台、大家电品牌、电子核心零部件企业、高校、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参与联盟建设,共同推动智能卫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问:产业品牌缺位,如何破局“有产值无溢价”?
策: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产品提质打基础,数字营销强赋能
2015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发表的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全社会对于中国制造的热议。蔡仙荣认为,文章为国人普及了智能卫浴品类,极大带动相关产品销售增长。
时过境迁,当年“马桶盖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制造业品牌力不足,至今还困扰着潮州。如何打破“有产值,无溢价”的常态?
陈学锦认为,品牌建设周期长、投入高,需要的是品质和时间的沉淀,代工起家的企业缺乏打造品牌的主动权。“做贴牌起量很快,但是做品牌的好处也很明显。”蔡仙荣表示,自有品牌会让代理商对企业产生黏性,在消费者心里也更有认知度。
品牌建设,或许可以倚靠更高层次的整合。陈永明提到,潮州智能卫浴的崛起需要集体的力量,当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时,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是地方产业升维的必然选择。王博也持相同观点,“要做好中长期规划,政策上要做好引导和宣传。”
对此,潮州正在积极行动。近日印发的《潮州市智能卫浴品牌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建立品牌管理、监管、运营三大体系,着力打造“潮州智能卫浴”区域品牌。这意味着,品牌建设被提到了政策高度,并将系统性执行贯彻。
陈学锦认为,提质是首先必须做的,质量参差不齐对品牌的伤害很大。此外,他表示,要继续打造“家门口”的展会,不仅能带动企业销售,更重要的是对外展示品牌,提高区域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营销赋能。陈永明表示,有关部门可以搭建潮州智能卫浴产业直播基地、组织新媒体营销培训、引入顶尖品牌咨询机构等,帮助和引导本土企业补上品牌营销的短板。
作为产业的一分子,企业家应该在区域品牌建设上担起责任。王博表示,潮州企业家需要改变“小富即安”的观念,多与其他产区交流合作,以做“百年老店”的心态持续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