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食戟社
你是否好奇货架上的牛奶能保鲜数月?外卖餐食为何不易变质?答案藏在食品灭菌工艺里 —— 它不仅是食品安全的 “防火墙”,更延长了食品保质期,据统计,规范灭菌可降低 80% 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风险。以下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灭菌密码吧。

这是最传统的工艺,核心是用高温破坏微生物蛋白质结构。巴氏杀菌堪称 “温柔卫士”,常用 63℃保温 30 分钟或 72℃加热 15 秒,既能杀灭致病菌,又保留牛奶、果汁的营养和风味,是鲜食饮品的首选。高温短时杀菌(HTST)升级为 75-85℃加热 15-30 秒,效率更高,广泛用于饮料、酒类生产。超高温瞬时杀菌(UHT)则以 135-150℃加热几秒,瞬间杀灭所有微生物,让常温奶、豆奶保质期长达 6-12 个月,缺点是会轻微损失部分热敏营养。

超高压杀菌(HPP)在常温下施加 100-600MPa 高压,挤破微生物细胞壁,常用于肉制品、果蔬汁,能最大程度保留原味和营养。紫外线杀菌利用 254nm 紫外线破坏微生物 DNA,适合水、包装材料消毒,但穿透力弱,只能作用于表面。辐照杀菌靠 γ 射线或电子束穿透食品,破坏微生物核酸,适用于果干、熟食,无需拆封即可杀菌,安全性已获国际认可。

臭氧杀菌靠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酶系统,常用于果蔬采后保鲜、水产品加工,杀菌后无残留,但需控制浓度避免腐蚀。含氯消毒剂、酒精等化学试剂则多用于生产设备、车间环境消毒,优点是成本低、见效快,缺点是需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残留污染。

选灭菌方式要看食品类型:鲜牛奶选巴氏杀菌,常温食品选 UHT;注重营养选 HPP,低成本需求可选化学消毒。未来,高压脉冲电场、激光灭菌等新兴技术将更注重环保与智能化,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营养损失。

食品灭菌是看不见的 “守护线”,了解这些工艺,既能让我们吃得放心,也能更懂食品背后的科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