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A股最难理解的一幕:大盘指数走牛,散户们唉声叹气,就连全球顶尖的投行瑞银也哭了。 2025年第三季度,瑞银信心满满地重仓买进515万股A股机器人龙头,直接跻身前十大股东。 没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这只股票非但没涨,反而逆势腰斩,把瑞银牢牢套在里面,浮亏超过20%。

一家外资巨头,在所谓的牛市里,抄底了一个前景光明的赛道龙头,结果却血亏。
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却是真实发生的投资惨案。
时间回到2025年三季度,瑞银的交易员们可能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黄金坑。
当时,这家机器人公司的股价已经从年初的42元高点,一路跌到了28元左右,之后在这个位置横盘震荡。
技术面上,这像极了一个坚实的底部。 市场普遍认为,暴跌之后企稳,正是抄底良机。

瑞银果断出手,一口气买进515万股,以新进股东的身份强势登场。 这笔投资背后,是看好机器人这个黄金赛道的坚定逻辑。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龙头,这家公司的履历堪称华丽:2024年市场份额占到5.4%,在国内品牌里稳居前三,出货量的增长速度高达29%,远远甩开行业平均水平。 2023年,它的产销规模突破万台大关,2024年销量又涨了30%以上。 更硬核的是技术,它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几乎100%实现了国产化,还拿到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冗余防爆设计认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标的。

然而,资本市场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它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瑞银进场后,期待的反弹并没有到来。 股价在28元平台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像是失去了所有支撑,开始了新一轮的阴跌。 不到一个月,股价竟然一路砸穿了20元关口。
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瑞银这次是结结实实接住了一把“下落的飞刀”。
为什么一个看似完美的抄底,会败得如此彻底? 答案藏在那份令人不忍直视的财报里。
就在瑞银大胆建仓的同时,这家机器人公司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仅为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了31%。 更难看的是利润,净利润同比暴跌90%,出现了2亿元的巨额亏损。 这意味着,公司每收入1块钱,可能都在亏钱。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浪潮,是龙头公司市占率提升的华丽故事;另一边却是营收断崖、利润亏损的冰冷现实。 巨大的反差,瞬间击溃了投资者的信心。 故事讲得再动听,业绩才是股价最硬的底气。 当底气没了,股价的崩塌也就成了必然。
这个案例撕开了赛道投资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把行业的前景等同于个股的保障。
机器人产业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政策催化不断,市场空间广阔。 但具体到某一家公司,它可能因为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成本控制不力等多种原因,无法将行业的增长转化为自身的利润。 甚至在行业爆发前夜,因为投入过大而率先陷入亏损。

瑞银的遭遇,给所有热衷于追逐热门赛道的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 它用真金白银的亏损证明,再顶尖的机构,如果只盯着宏大的叙事,而忽略了脚下最基本的财务数据,也同样会踩雷。 在A股市场,牛市亏钱比赚钱更容易。 因为牛市往往伴随着高涨的情绪和泡沫,让人更容易为梦想买单,而忘记风险的存在。
这只机器人龙头股的股价从42元跌至20元,瑞银在28元附近的重仓介入,如今账面损失超过两成。 这家公司拥有光鲜的行业地位和技术名片,却无法交出与之匹配的盈利成绩单。 这个故事的核心,超越了简单的“外资被套”的八卦,它触及了一个更本质的投资命题:我们究竟该为故事付费,还是为业绩买单?
今日好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