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气温持续走低,昼夜温差显著加大,部分时段夜间气温已接近或低于0℃,这种天气条件对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及结构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混凝土性能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低温环境会直接影响其凝结硬化进程、强度发展及耐久性,为切实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杜绝裂缝、冻害、脱皮等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的发生,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及冬季施工规范要求,现就近期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关键注意事项郑重提醒如下:
(一)科学规划施工时序,规避终凝前作业风险
受气温下降影响,混凝土水化反应速率显著减缓,凝结时间将相应延长,强度增长周期也会明显滞后于常温环境。施工单位务必结合当日气温变化规律,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浇筑及后续作业时间。严禁在混凝土未完全终凝的作业面上开展后续施工操作,因未终凝混凝土的结构稳定性不足,过早作业易导致表面起砂、起粉、脚印深陷等问题,严重时还会破坏混凝土内部结构,影响整体强度及耐久性。建议施工前结合气象预报精准把控浇筑起始时间,确保混凝土在适宜温度区间内完成初凝及终凝过程,必要时可适当调整施工班组排班,保障作业衔接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二)强化二次抹面工艺,落实精准保温保湿措施
低温与昼夜温差大易导致混凝土表层水分快速蒸发,引发收缩开裂,同时夜间低温可能造成表层冻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混凝土二次抹面工作,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及时进行二次或多次抹压,有效消除表层气泡、收缩裂纹,提升表面密实度,增强混凝土抗裂及抗冻能力。
保湿保温措施需同步跟进、全面覆盖,浇筑完成后应立即采取相应防护手段。当夜间气温低于0℃时,务必采用“塑料薄膜+草帘/棉毡”的双层覆盖方式进行保温防护。塑料薄膜可有效阻隔空气流通,减少水分蒸发,草帘或棉毡具备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减缓混凝土内部热量散失,避免表层温度骤降引发冻害与开裂。覆盖过程中需确保薄膜与混凝土表面紧密贴合,无破损、无漏缝,草帘/棉毡铺设应平整压实,覆盖范围需超出构件边缘不少于30cm,确保防护无死角,切实杜绝表层开裂、冻融破坏等现象发生。
(三)细化养护管理流程,重点防控剪力墙裂缝
混凝土养护是保障强度发展与结构稳定的核心环节,尤其在低温环境下,需进一步细化养护措施,确保水化反应充分进行。对于板、柱等构件,应及时开展浇水养护工作,建议优先采用塑料薄膜全覆盖保温养护方式:塑料薄膜可使混凝土与空气完全隔离,有效锁住内部水分,避免水分快速蒸发,为水化反应提供持续稳定的湿度环境,从而显著降低因水分流失引发的收缩开裂风险。
剪力墙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受温度变化及收缩应力影响更为敏感,是冬季施工裂缝高发部位,需重点加强养护管理。浇筑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薄膜进行保湿保温养护,确保薄膜紧贴墙面,无松动、无空隙,防止水分蒸发与温度骤变。需特别注意的是,当环境温度降至0℃及以下时,混凝土养护应仅采取覆膜保温措施,严禁进行浇水养护,避免水分在混凝土表面冻结,造成表层结构破坏。
进入冬季后,混凝土收缩应力与温差收缩应力显著增大,极易导致剪力墙产生竖向裂缝,各施工单位需高度警惕,加强对剪力墙养护过程的巡查力度,确保保温保湿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并处置养护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切实防范裂缝风险。
(四)严格把控拆模标准,杜绝结构安全隐患
模板拆除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构件表面观感与结构安全,低温环境下需进一步严格拆模管理,避免因拆模时机不当引发质量问题。拆除侧模前,必须通过现场检测确认混凝土已完全终凝,且表面强度已达到可承受拆模扰动的要求,防止因混凝土强度不足导致表层脱皮、麻面等缺陷。
由于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初凝与终凝时间均会延长,且终凝时间延长更为显著,为避免拆模过早引发质量问题,侧模拆除时间需较常温施工时适当延迟,具体延迟时长可结合当日气温及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综合判断。拆除底模时,必须严格依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检测报告,结合构件跨度长度,对照规范要求精准判定拆模时机,严禁盲目提前拆除底模。底模拆除过早易导致构件因承载力不足产生结构开裂,严重影响混凝土工程结构安全,施工单位需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拆模审批制度,确保拆模作业合规可控。
(五)严守冬季施工规范,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根据《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相关要求,当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工程即进入冬季施工阶段。各施工单位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预报,加强现场气温监测,一旦达到冬季施工启动条件,需立即全面启动冬季施工专项方案,提前备足保温防护物资(如塑料薄膜、草帘、棉毡、保温被等),配齐养护设备,确保保温养护工作及时到位。
冬季施工期间,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气温监测与养护巡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夜间及低温时段的巡查工作,重点检查保温覆盖是否完好、混凝土表面温度是否异常、养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整改,杜绝质量隐患。
下一篇:常州数字展厅装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