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间的明亮灯光下,几架刚刚下线的“绿皮”歼-35战机静静排列着,流线型机身闪着光泽。一群身穿深蓝工装的师傅围绕在飞机周围,手脚麻利地进行着各项操作。每位飞行员的脚上都套着专门的鞋套,当他们轻轻踩上价值数十万的歼-35机翼时,动作轻得仿佛生怕惊醒熟睡的婴儿——这并非摆设,而是因为歼-35的隐身涂层极其昂贵,哪怕轻轻一踩都可能损失数十万的成本。
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扯着嗓子提醒徒弟:“手别乱摸!这涂层比姑娘的粉底还薄,美国F-35的舱盖就因为老被踩,涂层都磨得像砂纸一样。”他指着车间屏幕上的对比图:F-35C发动机舱盖上的斑驳痕迹清晰可见,而歼-35的机身表面光洁如镜,甚至能映出人影。
这座占地近27万平方米的巨型厂房,不仅能容纳50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还将六架高大威猛的歼-35战机的主翼、机身、机头等各个零部件的生产线一字排开。机械臂在起落架上下翻飞,将一块块蒙皮铆接在机体上,动作精准有序,看上去就像饺子店里工人忙着包饺子。然而这些“饺子”可不普通——通过3D打印技术,主承力框的2000多个零件被压缩成个位数的部件,同时强度提升了15%。只需设置好参数,便能“出锅”一架完整的战鹰。

为什么对涂层如此严格?因为歼-35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麻雀大小,仅0.001㎡,不到F-35C的五十分之一。它的“隐身衣”采用超材料技术,涂层直接融入机体,维护周期是F-35的三倍。机械师老吴常说:“涂层抹匀就像沈阳老雪啤酒的泡沫,薄了厚了都不行。”
车间的光荣榜旁,最新编号——3557号机刚刚披上空军低可视涂装。从九月阅兵时的3506号到现在,仅大半个月就已下线50多架,年产突破60架完全可期。流水线尽头,一架海军版歼-35正在加装尾钩和折叠翼,地勤小伙儿得意地比划:“福建舰上能弹射起飞,辽宁舰滑跃也能飞出去,这叫弹滑两用!”

更深的工艺细节同样令人赞叹。与其使用昂贵的大屏液晶,不如坚持传统的“一平三下”简朴显示屏,既能承受着舰时的冲击,又不怕液晶屏的“雪花屏”问题。相比歼-20,大连屏让空军版歼-35A飞行员操作更便捷,轻轻一划就能切换多种战斗模式,操作手感犹如打电竞一般上瘾。

巴基斯坦签下的40架外贸版正在等待装船,每架售价8000万美元,还不到F-35价格的六成。车间主任拍着胸脯保证:“双发涡扇-19,推力24吨,2.2马赫超音速巡航,甩开F-35几条街!”不过,师傅们最自豪的还是内置登机梯:采用钛合金材质,锁舱缝隙控制在0.3毫米,完美保护隐身曲线不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