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香港大埔火灾已致128人遇难,79人受伤(截止2025年11月28日下午16:50分数据)。我们要反思,在香港繁华都市的肌理中,竹制脚手架依然如藤蔓般缠绕于高楼大厦之间,成为城市天际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这种传统工艺的延续,背后是成本、效率与文化惯性的复杂交织,却也因火灾风险而引发深刻反思。

为什么香港装修建材行业的脚手架都还是竹子?
一:成本与效率:竹脚手架的经济逻辑
竹脚手架在香港的普及,首要归因于其显著的成本优势。竹子价格仅为金属材料的1/3,且重量轻、运输便捷,特别适合香港狭窄的街道和频繁的工程需求。在密集的老城区,金属脚手架需依赖机械吊装,而竹子可人力搬运,极大提升了施工灵活性和速度。这种经济性使其成为中小型工程的首选,尤其在预算有限的项目中,竹架能快速搭建和拆卸,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二:传统与行业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竹棚搭建技艺在香港已有数百年历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多个行业组织传承和维护。从选材到绑扎,每一环节都依赖工匠的熟练技艺,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和从业群体。这种传统不仅是一种施工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使得竹架在行业内部根深蒂固。尽管现代技术不断涌现,但竹棚的工艺传承和社区信任使其难以被轻易取代,成为香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三:地理限制:适应城市空间的必然选择
香港地形复杂,老城区建筑密集,空间局促。金属脚手架在狭窄环境中安装困难,而竹子可灵活调整,适应不规则结构和临时工程需求。例如,在历史建筑修复或街巷改造中,竹架能最小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机械作业的噪音和空间占用。这种适应性使其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实用工具,尤其在缺乏大型施工场地的区域。

安全隐患很突出,火灾风险的现实挑战
然而,竹脚手架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竹子燃点仅约200°C,一旦起火,火势蔓延迅速,常与易燃的防护网和发泡胶材料共用,加剧火灾风险。近年多起火灾事故暴露了竹架的脆弱性,引发公众对施工安全的担忧。尽管2025年香港已要求政府工程逐步改用金属架,但全面推广仍需时间,因成本、传统工艺和行业转型的阻力依然存在。
反思与未来,平衡传统与安全
香港的竹脚手架现象,本质上是传统与现代、效率与安全的博弈。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法规完善来降低风险。例如,推广防火处理技术、加强工人培训、逐步过渡到混合材料使用,或能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火灾反思不应否定竹架的价值,而应推动其向更安全、更适应现代城市需求的方向演进。
竹脚手架不仅是香港建筑装修行业的实用工具,更是城市历史的活态见证。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守护这份传统,同时拥抱安全革新,是香港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