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即由砖、砌块等用砂浆砌筑而成的建筑,在我国城乡建设中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存量巨大。然而,历次震害调查表明,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结构,其抗震性能相对薄弱,在地震中易出现开裂、局部倒塌甚至整体坍塌,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对现有砌体结构,特别是未按现行抗震标准建造的老旧建筑进行系统的抗震鉴定,并据此采取加固措施,是防震减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同为建筑进行深度的“抗震体检”。
一、 鉴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历史的警示与现实的诉求
砌体结构材料本身的脆性特性,决定了其抗拉、抗剪和抗变形能力较差。许多建于上世纪末及更早的建筑,可能完全未考虑抗震设防,或仅依据已过时的低标准设计。随着时间推移,材料老化、结构损伤、使用功能改变(如私自拆改墙体、增加荷载)等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其抗震能力。面对当前我国“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对这些“欠账”累累的老旧砌体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评估其能否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
二、 鉴定工作的核心内容:层层递进的系统“诊断”
砌体结构的抗震鉴定并非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一个系统化、分层次的技术过程,通常遵循“两步走”的原则:首先进行宏观的整体控制鉴定,若不满足则进行第二层次的综合抗震能力计算分析。
三、 鉴定依据与结果应用:从“诊断”到“治疗”
整个鉴定过程必须严格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如《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鉴定最终将给出明确的结论,通常分为五个等级:合格、需维修、需加固、需改变用途或拆除。鉴定报告不仅指出问题,更应成为后续加固设计的直接依据。
结论:一项关乎生命与传承的系统工程
砌体结构的抗震鉴定,是一项融合了工程经验、理论计算和现场检测技术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是冰冷的技术规范执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通过对存量巨大的砌体建筑进行“全面体检”,我们能够精准识别风险,区分轻重缓急,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提供科学决策支持。这项工作如同为城市的“老骨头”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乡整体抗震韧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