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国宝
“北京菜市口复式公寓,130平方米三居室,带独立小院,总价161万元。”
“北京车公庄,79平方米上下两层三居室,独门独院,现价142万元。”
“北京劲松83平方米三居带花园小院,精装修,总价165万元。”
在小红书上,此类“核心商圈、豪华装修、价格诱人”的低价房源信息并不罕见。每条笔记下通常都有数十甚至上百条咨询留言。
经济观察报在小红书上咨询多位发布此类低价房源的博主后发现,多数房源要么已经“卖出”,要么根本不存在,但可以推荐其他项目。换言之,小红书上大量的高性价比房源,只是销售人员和中介机构用于吸引流量的“诱饵”。
“假房源”曾长期是房地产中介行业的顽疾。链家创始人左晖早年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10年前,国内中介行业中高达90%的房源信息为虚假房源,消费者平均要看完10套假房源才能接触到一套真实房源。
2011年,链家在北京率先推出“真房源”体系,经过内部阻力、市场低谷及同行抵制等多重考验后,最终推动行业从虚假房源泛滥走向相对透明化,改善了中介行业口碑,推动了整个中介行业进入“真房源”时代。
然而,当专业平台的“真房源”标准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时,小红书、抖音、闲鱼等平台以UGC(用户生成内容)构建的内容生态,在缺乏针对性监管的情况下,大量个人与中介利用平台发布虚假房源,损害了用户权益与内容生态的健康。
更令人意外的是,有部分贝壳体系的中介人员也通过小红书发布擦边房源信息,以低价噱头进行私域引流。
对于部分博主发布假房源信息等相关情况,经济观察报多次联系小红书官方,电话均无人接听;截稿前,小红书也没有对邮件发送的采访提纲进行回复。
假房源
11月19日,小红书上一条名为“潘家园50平方米现房公寓,原价180万元,现价88万元”的笔记,展示了一套装修典雅的房源,单价仅约1.7万元/平方米。
潘家园位于北京东南三环,周边公寓的挂牌价通常在4万元/平方米左右,一居室租金多在4000元/月以上。相比之下,这套“88万元公寓”的价格明显偏低,具备极高的性价比,吸引不少留言。
经济观察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留言咨询。几分钟后,笔记发布者回应“已发”,随后发来私信,自称从事北京公寓销售工作,并要求提供联系方式以发送介绍资料,同时表示小红书私信无法发送PPT。
对方添加微信后,并未发送任何资料,也未再提小红书上的房源,而是直接询问预算与目标区域,称会“根据需求推荐更合适的产品”。当记者表明此前咨询的是“潘家园88万元公寓”时,对方表示该房源“已被预定”,并称自己负责多个公寓项目的销售,可推荐其他项目。记者进一步询问“是否有三环附近的公寓”,对方称,其销售的所有项目均位于五环外。
当天下午,记者按照约定前往位于南五环外的某公寓项目看房,并与该名博主见面。其自称为一家房地产渠道公司的销售人员,负责北京多个项目。当被问及为何在小红书发布的都是三环附近的低价公寓,而实际销售项目却在五环外时,她笑称,发布三环的房源更能吸引咨询,如果直接写五环外,没人看。
另一位博主发布的是“呼家楼附近某公寓,百余平方米200余万元”。经济观察报记者实际沟通后得知,其代理的是位于通州次渠的写字楼改造公寓,与笔记内容完全不符。
还有博主在小红书发布上百条“北京核心区200万元以内房源”的信息,记者沟通后得知,其真正代理的项目全部位于五环外,其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售房信息也均为五环外的公寓项目。
经济观察报咨询十余位发布低价房源的博主后发现,他们的套路高度一致:以核心区低价房源吸引用户关注;回复称展示房源为“长租房”,只有10年使用权,且“刚被预定”;转而推介五环外的新项目;若用户坚持三环或二环房源,则以“十年未批新公寓”为由转移话题;最后重新引导至五环外项目,形成固定的引流闭环。
更重要的是,这些虚假房源笔记往往在发布几天后被删除,再重新发布同样的信息,或删除全部留言,使笔记看起来“干净”,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对真实性的判断成本。
擦边引流
不仅是小中介和房企渠道人员在小红书发布虚假房源,一些大型中介机构的从业者同样利用“擦边方式”进行引流。
11月中旬,一位小红书博主发布房源:北京昌平某小区80余平方米两居室,南北通透,采光极佳,200多万元可购。笔记显示,该房源由北京链家推荐。
贝壳找房数据显示,该小区挂牌均价约为5.3万元/平方米,面积相近的两居室挂牌总价普遍在400万元左右。因此,该博主发布的“200万级房源”吸引了很多咨询。当日,博主在留言中回应称房源“已成交”。
该博主的企业微信显示其来自贝壳,他也表示自己是贝壳体系的经纪人。他表示,在小红书发布的“低价房源”已经成交,但其手中目前还有一套“同户型、同面积、同装修”的房源正在出售,报价为380万元。
对于小红书上发布的“200多万元可购的房源”,其表示,200多万元只是为了吸引点击量,该套房源为真实房源,确实已经成交,实际成交价为305万元。
此前,该博主还发布过同一区域另一套“56平方米一居室,100多万元”的房源。但中介平台的挂牌记录显示,该小区二手房均价约为4.3万元/平方米,相同户型的挂牌价普遍超过200万元。
该条信息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第二天,该条信息置顶了一条留言,称房源已经成交。该博主称,小红书展示的房源成交价为191万元,目前小区还有一套相同的房子,挂牌价为209万元。
贝壳找房北京某片区一位负责人表示,该经纪人的行为已经违反“真房源”管理规范,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既然房源已成交,不应继续以此作为引流内容;第二,将191万元的成交价模糊为“100多万元”,具有明显误导性。
类似情形在租房领域更为普遍。
11月18日,一名博主发布“北京三环附近两居室月租5000元、三居室月租6200元”的笔记,并标注为房东直租。经济观察报记者联系后,对方称“房东直租,看房随时可约”。
按照约定时间见面后,博主表示,房东临时外出无法看房,但“附近有其他房源,可以顺便看看”,随后带记者前往看一套直租房源。此类房源通常为中介与房东签订长期合同后,以更高价格转租。
该博主在小红书上发布的出租信息大多没有明确小区和户型信息,难以直接判定为虚假房源,但其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出租房源均来自中介挂牌,价格明显高于小红书笔记中“低价房源”。
“真房源”来之不易
链家自2008年启动“楼盘字典”项目,投入数亿元对房屋进行普查,录入门牌号、户型、朝向等基础信息,为每套房屋建立数字化档案。在此基础上,链家于2011年发起“真房源”行动,并在2012年推出全渠道真房源体系。
依据相关机制,每一套出售或出租的房源,均需由经纪人亲自上门核验房本、勘察房屋、拍摄照片,以确保房源真实存在、真实在售、价格真实、图片真实。在今天看来,这些流程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行动推出初期,其推进过程异常艰难。
真房源行动落地后,链家的房源数量从行业第一跌至第十,平台流量减少七成,门店客流显著减少,经纪人收入腰斩,优秀经纪人大量流失,竞争对手趁机挖角、抢占市场,链家一度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
然而3个月后,市场开始出现反转。随着消费者逐渐认可真实透明的房源机制,链家的口碑、房源量、流量及转化率快速回升。2018年,链家的楼盘字典与真房源体系被嫁接至贝壳,推动房地产中介行业整体迈入真房源时代。
2021年1月,左晖在其生前最后一次内部演讲中提到,真房源不是链家的,而是整个行业的。他表示自己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把假房源从行业里清出去;未来谁还敢发假房源,就是在与整个行业对着干。
然而,假房源问题并未因此终结。
上述贝壳片区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中介人员制造假房源的根本动力在于引流。因此,真假房源之争的核心不仅仅是房源是否真实存在,而是展示出来的房源是否用于真实交易。如果只是用于吸引客户,即便房源真实存在,也应归类为“假房源”。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严格区分真假房源在实际操作层面难度极大。这也是左晖将其称为“难而正确的事”的原因。通过楼盘字典、真房源标准及考核机制,链家与贝壳在较大程度上压缩了假房源的生存空间。
但灰色地带仍然存在。无论是生存压力较大的中小中介与渠道公司,还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中介机构,在部分业务推进或区域推广过程中,假房源依旧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
上述贝壳片区负责人指出,一方面,传统房屋交易周期较长,小红书、抖音、闲鱼等综合类平台兴起,不少业主确实通过这些平台实现了自售,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些平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类似贝壳、链家那样的房源真实性审核体系,客观上助推了假房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