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拎马桶的时候,弄堂里的囡囡总会问,阿婆提的是什么?这时候我真是难为情。不管刮风下雨,一年一年就这样过来了。现在家里安装了抽水马桶,这是政府给我们晚年生活的一份体面。”这是大桥街道居民马琳琳的心声。
黄浦江畔,杨浦滨江,“工业锈带”早已蝶变为“生活秀带”。然而,在这片热土之上,一些老城深处,曾有一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隐痛”——“拎马桶”。这不仅是作家程乃珊笔下“穷街”的缩影,更是成千上万家庭日复一日的尴尬与艰辛。
2025年夏,随着定海路街道最后一户签约完成,杨浦区宣告“拎马桶”改造历史性任务总体完成。这不仅仅是一组数字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尊严、关于温度、关于一座城市如何对待它的人民的深刻实践。“十四五”规划纲要曾提出,要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作为重要民生目标,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
近日,
跟随基层工作者的脚步,
看他们用一卷尺丈量需求,
用一张网统筹资源,
用一颗心贴近百姓,
解码这份民生答卷背后的
精度与温情……
从“不愿搬”到“抢着签” ,
“一盘棋”激活180户居民安居梦

根据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解决“拎马桶”问题攻坚战的决策部署,2023年底,杨浦对非旧改地块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开展全面排摸,通过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摸底,形成“一户一档”工作清单,把解决集中在成栋小梁薄板、不成套房屋里的“拎马桶”难题,放进区域更新的大棋局里统筹推进,与城市更新项目深度绑定、同频发力,既让独立卫生间“入户到家”,更同步升级片区环境、完善配套服务,从安居到宜居,让居民最大化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控江路街道黄兴路1039弄被基层工作人员形容为“块状难题”。3幢无卫生设施房屋,180户居民,有的四代同堂挤在逼仄空间,有的六户共用一层楼道,木质马桶与混杂气味是日常。“原地回搬”是居民最强烈的诉求,但原改造方案在狭小空间内难以满足所有人需求,“不愿外迁”成了最大堵点。

面对困局,工作方法迎来了关键升级——从“单打独斗”转向“片区联动”。工作人员果断跳出项目本身,将3幢房屋与小区内另7幢非成套房屋“捆绑”,启动整体拆除重建。更精彩的一步“妙棋”是“跨项目联动”:利用正在推进的全市最大拆除重建项目凤南一村,提前为这里的36户大户型居民和凤城三村甲乙丙丁居民预留适配房源。

新建房屋效果图
这一张“资源网”撒下去,立刻盘活了全局,核心堵点迎刃而解,新方案户均使用面积增量达16平方米,仅用13天便实现100%签约。 新建成的房屋不仅让马桶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更配备了电梯、适老化设施和千余平方米的活动中心。
从“忧居”到“优居”,这场“整合战”打赢的,不仅是180户居民的“方便”问题,更是一个社区的整体品质提升,展现了城市更新中统筹资源的巨大能量和为民解忧的担当魄力。
笔记本上的“民生清单”,
每厘米的斟酌都是为了百分百的满意

在定海路街道共青路,城市更新呈现出最细腻的一面。这里的房屋户型各异,堪称“百家房”,没有任何两家是完全一样的。标准化改造在这里行不通,考验的是极致的“绣花功夫”。
于是,基层干部和工程师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卷尺随身带。他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比如说:王阿婆年纪大,马桶边要装高一点的扶手。李师傅家孩子小,淋浴房要做防滑处理。大到管线铺设方案,小到洗手池的高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与居民的共同商议和反复测量。

这把小小的卷尺,量的是尺寸,更是民心。这份详细的清单,列的是需求,更是承诺。完成马桶加装只是“规定动作”,他们还主动延伸服务,为有条件的家庭免费安装热水器、浴霸,解决“洗澡难”。这种“量身定制”的模式,确保了改造结果真正贴合每一户的生活习惯,让惠民工程从“政府以为的好”真正变为“居民感觉的好”。这把卷尺量出的,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基层实践中最动人的精度与温度。
百米弄堂终点的尊严,
为“最后一户”在螺丝壳里办好道场
大桥街道长阳路1839弄的傅晋才老夫妻家是一个代表性的“终点站”。他们的家,是房龄超过七十年的老式里弄,房屋结构、公共空间和管道线路如同盘根错节的“历史难题”,让加装一个简单的抽水马桶成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的任务。

“一开始担心距离太远,冲力不够。”傅老伯的担忧,是现实技术壁垒,也是对未来生活品质的期盼。 转机始于2025年3月一次主动的排摸。街道和物业工程师们成了傅老伯家的“常客”。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在他门口吊一个窨井,接通总管,再彻底疏通”,大桥物业工程部技术人员周惠力的方案,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如今,轻手一按,水流欢快地冲走了过往的所有窘迫。弄堂角落那个曾风雨无阻都要前往的倒粪站,已被封闭,即将拆除。对于傅老伯夫妇而言,这方崭新的小天地,照亮的不再是深夜拎马桶蹒跚的身影,而是晚年一份洁净、体面与安宁。这“最后一户”的解决,标志着一段城市特殊居住历史的彻底终结,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工程本身。
从“民生洼地”到“幸福高地”,
一场“双向奔赴”的城市焕新

老弄堂“倒粪站”的消失,而后是社区“幸福圈”的崛起。杨浦“拎马桶”改造的收官,是一部用卷尺、用脚步、用真心丈量出来的民生史诗。从“整合战”破局,到“绣花功”细化,再到“终点站”攻坚,三个案例恰如三面镜子,共同映照出杨浦在“拎马桶”改造工作中迎难而上的锐气、统筹资源的智慧与为民服务的温度。
回望这段历程,杨浦作为曾经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杨浦区不遗余力、久久为功推进旧区改造,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于2022年全面完成了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解决“拎马桶”问题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杨浦针对剩余415户“拎马桶”问题科学研判,通过片区更新和增设卫生设施方式,“一地一策”全速推进。
2025年6月10日,随着定海路街道136街坊部分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签约首日高比例生效,杨浦“拎马桶”改造历史性任务总体完成。
这段历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它更擦去了“穷街”的旧标签,写下了“秀带”的新注脚。杨浦用三十年的“三步走”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使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也能在“高度”与“温度”的双向奔赴中化解。
这场深刻的城市焕新,最终兑现的,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充满温度的杨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