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脊梯田的秋日美景。 记者李忠波 摄
在桂林龙胜的崇山峻岭间,一片片由苗、瑶、侗、壮、汉等各族人民历经2300余年开垦而成的龙脊梯田,如同巨大的年轮,镌刻着古老的农耕文明。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固守着“梯田就是用来种田,种田为了吃饱饭”的传统观念,守着“绿水青山”却难觅“金山银山”。然而,一场以梯田为核心的深刻变革,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龙胜各族自治县探索出的“一田生五金”发展模式,不仅成功破解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更蹚出了一条兴农富农的乡村振兴“金路子”。
时代叩问:从“吃饭碗”到“金饭碗”的思想蝶变
龙胜,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虽已脱贫摘帽,但如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仍是摆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全县22.8万亩梯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人外出务工,部分梯田面临撂荒风险。单一的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有限,难以支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梯田除了种稻,还能做什么?”这成为龙胜必须回答的“梯田之问”。当地政府认识到,必须彻底解放思想,引导群众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树立“水稻就是风景线,梯田就是金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这场思想蝶变,是“一田生五金”模式得以破土而出的首要前提。它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拓展,为梯田的价值重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模式创新:“五金”迸发,激活内生动力
“一田生五金”,是龙胜模式最核心,也是最具价值的创新所在。该县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将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紧密联结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让每一亩梯田都成为产生多重收益的“聚宝盆”。
“股金”,紧握合作之手,资源变资产。龙胜创新推出“政府主导+公司运营+景区管理+农户入股”的模式,引导村民将零散的梯田资源作价入股,统一交由旅游公司进行市场化开发。在龙脊镇大寨村、平安壮寨等地,农民变成了“股东”,每年能稳定享受景区门票收入的分红。2025年1月,大寨村282户村民喜领693.6万元分红。农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转变。
“薪金”与“现金”,拓宽增收渠道,农民变身“多面手”。在政策引导下,劳务合作社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确保他们能在家门口的景区和企业获得薪金。更重要的是,“梯田旅游挣现金”为农民打开了无限可能。他们不再仅仅依赖土地产出,而是利用梯田景观和民族文化,开发民宿、餐饮、民俗表演、特产销售等。龙脊镇金竹壮寨的廖淑芳就是典型代表,她集农民、导游、民宿老板、服务员、护路员身份于一身,同时经营无人售货点,一人拥有五份收入来源,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
显著成效:三产融合,美美与共
“一田生五金”模式的推行,产生了巨大乘数效应,实现了经济、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
经济活力迸发,农民收入倍增。“农文旅”三产深度融合,催生了遍布景区的1000多家旅馆饭店,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收入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增收渠道极大拓宽,实现了“顾家”与“赚钱”两不误。自1993年以来,30余年间,龙脊景区内村寨集体年收入增长上百倍,参与年终旅游分红村寨从1个增加到9个,村民年分红从零元到数万元,累计分红达1.3亿元。
文化遗产“活”化,文化自信彰显。古老的农耕技术和民族风情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黄洛瑶寨的“长发节”、红瑶歌舞等成为吸引游客的亮丽名片。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与文化传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传承动力,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生态价值转化,绿色发展成共识。发展旅游倒逼生态环境提升,“种风景”的理念深入人心。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转型,减少了面源污染。梯田本身作为壮丽的生态景观,其价值通过旅游被市场广泛认可,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从曾经的深度贫困到如今的旅游热土,龙胜用“一田生五金”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优异答卷。这片千年梯田,不仅生长着金黄的稻谷,更生长着希望、财富与幸福的未来,为全球相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中国方案”。
“奖金”与“租金”,夯实生态之基,沉睡资源被唤醒。为守护梯田的规模美、线条美,龙胜出台了专门的耕种维护奖励机制和保护条例。农户只要按标准耕种并维护田埂,每亩每年可获得来自公司和村集体的数千元“奖金”。这实质是为生态保护行为“明码标价”,让“种田”和“护田”本身就成为一份有尊严的收入。同时,对于分布零散的梯田,通过流转整合,农户可获得稳定的“租金”。泗水乡周家村将千亩零碎梯田流转给公司,打造为布尼梯田景区,实现了“化零为整”的规模效益。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文新军)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上一篇:树脂油漆灌装机-的维护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