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媒体报道,苹果公司首款折叠屏手机iPhone Fold的核心组件生产进入冲刺阶段,其核心供应商富士康已在郑州工厂搭建全球首条专属生产线,专攻无折痕折叠屏的量产工艺。尽管屏幕技术取得突破,但铰链与电池的稳定性问题仍需攻克,或影响产品上市时间表。
据供应链消息,iPhone Fold的折叠屏已通过内部测试,折痕深度控制在0.1毫米以内,几乎达到肉眼不可见水平。这一成果得益于三星Display独家提供的第六代超薄玻璃基板(UTG)与苹果自研的Dynamic Tensioning系统——通过200个微型传感器实时调节铰链扭矩,分散屏幕应力。三星为苹果定制的韩国牙山A3工厂生产线月产能达12.5万块,年产能超1500万片,远超苹果首年600万至800万部的预估需求。

铰链作为折叠屏的核心部件,其技术难度与成本曾是研发最大瓶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采用钛合金与液态金属复合结构,将单台铰链成本压低至70至80美元,较市场此前预期的100至120美元大幅下降。
然而,量产环节仍面临挑战:实验室测试显示,铰链支持20万次折叠后折痕深度仍可控,但实际生产中需确保每一台设备达到同等标准。富士康与新日兴合资企业、安费诺、立讯精密等潜在供应商正在加速技术验证,但尚未敲定最终合作方。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Fold的测试版电池容量达5400至5800mAh,远超iPhone 17 Pro Max的4500mAh,成为苹果史上电池容量最大的手机。为控制机身厚度(展开状态仅4.5毫米,折叠后9毫米),苹果采用3D叠片电池技术,但折叠屏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对电池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欣旺达、宁德新能源(ATL)等厂商正在参与竞标,但苹果尚未确定最终供应商,需通过严格品控避免重蹈谷歌Pixel Fold起火事件的覆辙。

富士康内部文件显示,其郑州工厂将于2025年9月底启动整机组装,专属生产线已配备AI视觉检测系统,单台检测时间压缩至3秒。尽管供应链备货规模庞大,但苹果对首年产量规划极为谨慎,预计2026年首批出货量仅300万至500万台,占iPhone年销量的不足2%。
不过,库克要求首销库存必须满足预约需求的120%,并推出“折叠屏无忧计划”,包括三年意外保修与低价屏幕更换服务(约3000元人民币),以打消消费者对耐用性的顾虑。

根据目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展开厚度仅4.5毫米,较三星Galaxy Z Fold5薄29%,外屏5.49英寸、内屏7.58英寸,采用14.1:10的特殊比例,文档处理可多显示三行文字。
集成于电源键的指纹识别支持隔空滑动操作,单手握持时可接听电话或切换应用。
前置3200万像素超构透镜隐藏于内屏下方,后置双摄包含4800万像素索尼LYT-900主摄与1200万像素潜望长焦,首次在折叠屏实现5倍光学变焦。

价格方面,iPhone Fold起售价预计达2299美元(约合人民币1.66万元),较三星Galaxy Z Fold6(1599美元)高出44%,瞄准超高端市场。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预测,2026年折叠屏iPhone将占全球折叠屏市场25%的份额,推动全球出货量突破8000万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供应链企业在此次合作中深度参与:蓝思科技供应UTG玻璃(良率85%)、领益智造负责钛合金中框(减重15%)、立讯精密通过5G+AI实现组件实时调配,北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