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墨相生的人文精神在中国艺术的璀璨星河中熠熠生辉,李白以不朽诗篇光耀千古,被尊为“诗仙”。然而其书法家身份却长期为诗名所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作为他唯一传世墨迹,恰似一把珍贵密钥,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位文化巨人的艺术之门。

四、诗墨承评:后世赏鉴启新章。
“诗墨相生”的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到唐代已呈现多元精进的态势。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等皆是唐代“诗墨交融”的典型代表。李白诗歌以雄奇超旷、豪放飘逸为魂,构筑其独有的浪漫气质。而《上阳台帖》的笔墨张力恰如其诗,实现了“诗心”与“笔意”的无缝衔接。

这种高度统一得到后世书法大家的品评:黄庭坚直言其书法“大类其诗”,一语道破诗风与笔风在精神内核上的同源性,确立了二者统一的核心认知;《宣和书谱》以“字思高笔逸”进一步解析,道出诗的大气与笔意之灵动,细化了诗墨关联的具体维度;宋徽宗更以瘦金体为此帖题跋,赞叹:“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明确指出李白不仅以诗名世,书法同样成就非凡。

《上阳台帖》虽非“诗墨相生”的开创者,却以鲜明特质丰富了这一传统内涵。它印证了文人书法中诗文气质对笔墨格调的直接滋养,二者是精神内核的相互映照。这种将个人诗风深度融入笔墨的创作方式,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启示。
五、诗墨启示:当代书道当归真
《上阳台帖》所承载的“诗墨相生”理念,正是古代文人书法的本真常态。然而当代书法教育却渐失此道,陷入“重技法、轻诗文”的偏差:学习者执着于笔画临摹的精细、结构排布的规整,却疏于诗文积累与精神涵养的培育,导致不少作品徒有娴熟技法,却无文化底蕴与情感温度,沦为“有笔魂无诗魂”的空壳,与古代文人书法的本真相去甚远。

李白“诗墨共生”的艺术实践,也指明当代书道“当归真”的方向:唯有多读书、读好书,以诗养墨、以文润笔,在努力打磨技法的同时,还要深耕字外功夫,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文修养,才能让书法作品的灵魂与生命力,回归“诗魂笔魂共养”的本真之态。

近现代诸多书法名家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归真”必要性:林散之、于右任书法的笔墨韵味与人文温度,源于其深厚的诗文修养;启功先生的书法之所以雅致风骨尽显,亦离不开对古典诗词的熟稔掌握,诗心为笔墨注入的独特气韵,正是“归真”的最佳注脚。可见,“诗墨启示”的核心正在于昭示当代书道“当归真”——唯有重拾古代文人“诗墨相生”的本真传统,才能让当代书法在传承中突破困境,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上阳台帖》虽只是一方尺牍,却深刻诠释了艺术创作的核心,只有当人文素养与艺术语言高度契合,才能创造出超越时代、流传青史的艺术作品。

以上是个人浅见,谨供参考
黄良希于2025年11月7日

上一篇:瓷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