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阅读(任务)单一直是颇具争议的存在。近年来,不少一线教师反映,学校使用的阅读单设计僵化、问题机械,反而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杀手”。面对这一现实困境,我们不得不思考:整本书阅读究竟需不需要阅读单?如果需要,应该如何设计?作为长期深耕于此的实践者,我的观点很明确:整本书阅读需要任务单,但更需要一场从“技术性设计”到“理念性引领”的深刻变革。
价值重估:阅读单为何不可或缺
在讨论如何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在理念上达成共识:阅读单的核心价值绝非简单的“管理”与“检测”,而在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赋能”与“引领”。
它是学生阅读经验的构建者。面对一本书,尤其是内容复杂、主题深刻的文学作品,学生常会感到茫然,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困境。一份优秀的阅读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路径,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阅读体验。例如我设计的《失语的男孩》一书的阅读单,以“秘密”为线索规划“探寻秘密”“看见秘密”“理解秘密”三个阶段,为学生构建了完整的认知闭环,让阅读成为一场有目的的探索。
它是阅读策略的可视化载体。真正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这一本”书,还要学会如何读所有的书。阅读单正是引领和示范阅读策略的最佳载体。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百班千人”共读书《不再隐身的男孩》时,我将“联结”策略具象化,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将书中的“隐身”与个人经验、社会现象乃至其他作品进行关联,传授学生可以迁移的高阶阅读能力。
它是深度对话的共享媒介。通过阅读单,教师能洞察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哪些困惑、产生了哪些奇思妙想,从而实现精准指导。同时,阅读单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具体的话题和支点,让个体阅读感悟得以碰撞、分享,从而催生真正的“阅读共同体”。
问题溯源:阅读单何以异化为“枷锁”
当阅读单在实践中沦为学生的负担时,其根源往往是设计理念的错位。我们过度聚焦于“学生是否读完了”,而非“学生是如何读的”;我们太在意“他们得出了什么答案”,而忽略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这种偏差导致了三种常见的设计误区。
误区一:碎片化的知识考问。有些阅读单将完整的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问题,要求学生查找无关紧要的细节。这种“寻宝式”的阅读单,让学生疲于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而无暇品味文字的整体美感与情感冲击。
误区二:标准化的思维禁锢。阅读单的设计者往往预设了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就是不断向这个答案靠拢。这种阅读单本质上是对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否定,最终导致“千人一面”的阅读结果。
误区三:功利性的任务驱动。有些阅读单过于强调“产出”而忽视“输入”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完就必须完成大量似是而非的写作任务、手工制作等,使阅读变成了负担。
破局之道:回溯阅读的本质
要破除困境,我们必须回归阅读的本源,用以下设计准则重塑阅读单。
准则一:重启发、忌机械——点燃思维的火花。阅读单的设计应立足文本的“张力处”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的不是提问已知事实,而是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留白和矛盾处驻足深思,经历从“困惑”到“洞察”的智力愉悦。例如在阅读《失语的男孩》时,核心不是急着定义“什么是失语”,而是引导学生聚焦书中“多声部叙事”结构,发现“人人都在失语”这一悖论现象,从而引发对“失语”主题的深思。
准则二:重策略、忌检测——提供思维的方法。要将阅读单定位为阅读策略的“示范田”和“练习场”,焦点从“内容检测”转向“方法传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一本成长小说里,儿童会读出很多共鸣,此时可以在阅读单中详尽展示“联结”策略的多种路径(联结自我、联结文本、联结世界)。《孤儿岛》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萦绕在读者心头,阅读单的设计则可以系统训练“提问力”,教学生区分“文本已回答的问题”“需要讨论的问题”和“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这种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其价值远超任何具体答案。
准则三:重梯度、忌平面——搭建思维的阶梯。学生的理解是逐层深化的,阅读单必须回应这一认知规律。它应构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思维序列:从感知情节、捕捉细节的“基础性理解”,到分析比较、整合信息的“综合性理解”,最终抵达评价观点、关联现实的“批判性理解”。每一个任务,既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又是下一个任务的支点,形成思维的良性循环。
准则四:重开放、忌统一——尊重独特的体验。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意义的共创。卓越的阅读单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与空间,包含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真问题”,以拥抱多元的解读路径。
一张小小的阅读单,是我们教育理念的物化体现。当我们纠结于其形式、细节时,更应回溯我们对于阅读本质的理解:阅读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建构;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赋能引领。当我们用这样的理念照亮设计,阅读单便能从“枷锁”变为“脚手架”。而这座“脚手架”的终极使命是在学生阅读能力稳固构建之后能够功成身退,欣然“被遗忘”。当学生能够内化这些阅读策略与思维方法,在任何一本好书面前都能自主、自信、愉悦地开启深度对话时,那便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最大的成功。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百班千人”导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16版
作者:刘 璟
上一篇:黑石子多少钱一吨/英德宏业奇石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