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九点多,手机铃声打破了周末的宁静。
来电的是袁总,他开门见山地问我:“能不能把香荣洗涤公司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推给我?”
原来,他的一位经营民宿的朋友正在寻找洗涤公司合作,专门清洗床单、毛巾等布草。
我有些意外,问他怎么知道香荣洗涤这家公司的?
他笑着说:“两年前,你在‘老卿视角’发过一篇文章,写的不就是他们吗?”
那篇文章记录的是新化县社会帮扶志愿者协会走访香荣洗涤公司的经历。
香荣洗涤公司的几位负责人,包括老国和杨总、曾总(已故),都是“从里面出来”的人——年轻时走过弯路,但出狱后选择脚踏实地重新开始。
创业之路本就艰难,对他们而言更是荆棘遍布,可他们硬是咬着牙,把一家小作坊般的洗涤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袁总说,正是看了那篇文章,他才决定优先考虑和他们合作,“能帮一点是一点。”
提到“从里面出来”的人,社会上的偏见往往根深蒂固。
许多人一听说谁吃过“钵子饭”,第一反应就是皱眉摇头,甚至下意识地疏远,仿佛他们的过去是一道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
面对诸多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我向来反感。
事实上,许多“回头浪子”比从未犯过错的人更珍惜清白的名声,更懂得感恩与坚持。
虽然,他们曾因年少无知或一时冲动付出代价,但出狱后,他们选择用双手挣一份干净钱,不偷不抢,不怨天尤人。
老国和杨总就是这样的人。
年轻时,他们或许荒唐过,但如今,他们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事业上。
洗涤行业利润微薄,竞争激烈,他们从未退缩。
设备出现故障,就自己动手维修;客户稀少,就一家家上门推销;资金紧张,甚至连续几个月不拿工资。
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聘用其他“有前科”的员工和困难群众,因为他们“知道找工作的难处”。
在逆境中依然愿意拉别人一把,他们体现出来的担当,令人动容。
遗憾的是,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再去香荣洗涤公司跟进报道。
但他们默默耕耘的姿态,始终印在我心里。
今天听到袁总主动提起他们,甚至愿意介绍生意,我忽然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浪子回头金不换”,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多么含义,但真正愿意给回头浪子机会的人又有多少?
袁总的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对老国他们而言,每一份订单都是社会接纳的证明,每一笔收入都是尊严的基石。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现实中,许多人却把“过错”当作终身烙印。
其实,一个人犯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而老国他们,恰恰是最有勇气的人。
他们洗心革面艰苦创业的故事告诉我们:救赎不在于过去的污点能否被掩盖,而在于今天的你是否愿意为之努力;社会的进步,也不在于对“完美无瑕”的追捧,而在于能否给迷途知返者留一扇门。
放下电话后,我毫不犹豫地将老国的微信推给了袁总。
或许,这就是改变的开始: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摘下有色眼镜,当“帮扶”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行动,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终会照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