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方国文和母亲在捕捞螃蟹
金秋十月,蟹肥水美。10月14日,记者走进当涂县乌溪镇根虎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只见养殖户方国文正忙着为螃蟹准备一份“营养餐”。眼下,这个农场依托智慧养殖系统和生态投喂管理,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
“螃蟹每个阶段的投喂都有讲究,现在正是育肥的关键期,给螃蟹来点南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吃得健康长得快。”方国文介绍道,河蟹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长过程中的投喂管理。南瓜富含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与鱼虾饲料荤素搭配投喂,既减少了蟹病发生,又提升了螃蟹的规格和品质,还降低了饲养成本。
正说着话,方国文的手机突然响起提醒,“乌溪智慧养殖综合管理平台”显示某口蟹塘溶氧量低于标准值。他立即在平台上远程启动增氧机。几分钟后,数据恢复正常。“这要是在以前,得等螃蟹浮头了才会发现问题,再找人检测、开机器,既耽误工夫又可能造成损失。”方国文笑着说,“现在手机随时看指标,异常及时提醒,远程就能操作,省心多了!”
如今,在乌溪镇,以方国文为代表的养殖户们正借助数字化“塘管家”,让传统渔业养殖变得更智慧、更高效。今年天气适宜,方国文的50多亩成品蟹塘亩产约300斤,比去年增加约90斤,预计总收益达70万元,增收10万元,通过水质监测、含氧量控制、科学投喂等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螃蟹品质。
河蟹养殖主要分为育苗、扣蟹培育和成蟹养殖三大核心阶段。由于育苗需在海水中进行,乌溪不临海,方国文从江苏沿海地区购入蟹苗培育。“有意思的是,我们从江苏那边买蟹苗,养大后那边的养殖户来买我们的成蟹用于育籽。”方国文笑着说,这既是市场互补,也体现了乌溪养殖的水准。
销售渠道的拓展也为增收添了一把火。除了在传统的水产大市场销售螃蟹,方国文的妻子还在线上做起了经营。“线上销售占比约20%,比市场收购价每斤高十几元,能增加20%的收益。”他高兴地说,订单销往全国各地,最远的客户来自新疆。
乌溪螃蟹之所以深受市场青睐,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更在于对品质的坚守。近年来,当地全面推行二维码追溯体系,为乌溪螃蟹上了一把“安全锁”。每只乌溪螃蟹销售时都附带“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安徽省农产品溯源服务平台”两个二维码。
消费者螃蟹从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质量监管信息,包括水质监测、土壤状况、生态环境及养殖设施等多个环节。这种透明化的追溯方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也增强了对产品的信任感。
近年来,乌溪镇依托优质水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智慧渔业示范,推动传统渔业向高效、生态、品牌化方向转型。目前,全镇河蟹养殖面积达1.1万余亩,年产值约1.6亿元,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链。
蟹香满塘,产业旺盛。在“智慧+生态”的双轮驱动下,乌溪螃蟹不仅“爬”上了全国餐桌,更托起了蟹乡群众的“致富梦”。一只螃蟹,折射出乡村产业升级的步伐,也见证了“科技兴农”的新图景。(文图/记者 孙恒亮 通讯员 尤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