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本政府不知悔改,中方的反制也在不断升级。
前段时间,中国驻日大使馆直接援引《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警告日本,如果他们敢武力介入台海,就被视为侵略,中俄等国就无需联合国授权,可以直接动手。
该条款是反法西斯同盟在1945年专门为德、意、日等侵略国套上的“紧箍咒”。核心逻辑很简单:若这些国家再次露出獠牙,反法西斯同盟国无需授权即可军事打击。
而日本当年作为战败国签字认罚,如今却想单方面撕毁契约,对于中方的这一警告十分的不服气。
在沉默了3天后,日本防务省公然叫板联合国,否认“敌国条款”的效力。

日本外务省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该条款“早已过时”,并引用1995年和2005年的联合国文件作为“证据”,咬定条款“早已过时”。
按照日方的说法,1995年联大以155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第50/52号决议,承认了相关条款形同虚设,且中国当时投了赞成票;2005年联合国首脑会议也通过类似表述。
所以,日方认为,联合国的“敌国条款”的法律效力已作废。
显而易见,日方刻意混淆了两个关键概念:“建议性决议”和“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条文”。
1995年联大决议虽通过了“条款过时”的表述,但本质是“建议性”文件,毫无法律效力; 2005年联合国首脑会议提及删除条款,却从未启动修宪程序。
联大决议本质是“政治共识”,而修改《联合国宪章》需要满足两大铁律:联大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且安理会五常全票通过。
这两条缺一不可。

日本刻意混淆“建议”与“法律”,无非想偷换概念,把历史罪责甩锅给“时代”,无异于掩耳盗铃。
日本网友纷纷表示,联合国尚未删除该条款,法律效力仍然存在,即便名存实亡,高市的言论也足以激活。
此外,日本还刻意强调:“中国当年也支持了条款过时的决议”,这恰恰暴露了其战略短视。
1995年冷战刚结束,联合国改革呼声高涨,中国投下赞成票,实为“策略性让步”——既维护多边合作形象,又守住修宪终极门槛:五常否决权。
海外平台上有网友指出,199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该决议时,时任日首相的村山富市发表了“村山谈话”,可能中方以为日本有反思的意思,所以支持该决议。
但要注意的是,中方放行的是“无法律效力的建议”,而非真正删改条款。如今日本企图借台海问题军事扩张,中方自然重启条款,警告其“历史红线仍在”。

用专家的话说:“赞成决议是给日本面子,否决修宪是守住里子。”日本若真以为中国会放任条款删除,未免太天真。
其实,从1960年代经济腾飞开始,日本就对“敌国”标签如鲠在喉。成为世界经济老二后,它迫切想要“政治大国”身份,可联合国宪章里白纸黑字把它钉在“潜在侵略国”的耻辱柱上。
日本三次冲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三次惨败:
1992年首次“入常”被条款卡死;1995年联大决议沦为纸上谈兵;2004年“四国提案”遭中俄一票否决。
今年11月的安理会改革投票,日本再度被拒之门外。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点评一针见血:“不承认战争罪行、还搞军事扩张的国家,没资格维护国际和平。”
日本对条款的抵触,与其军事野心同步膨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三步走突破“和平宪法”:推动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集体自卫权;修订《安保三文件》将台湾纳入“存亡危机事态”;拨款1200亿日元加强西南诸岛军备,被指针对台海冲突预演。

这些动作与“敌国条款”防范的“侵略倾向”高度吻合。中方此时祭出“敌国条款”,无异于对日本右翼的“当头棒喝”。
同样是二战战败国,德国用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谅解:建纪念馆、总理下跪忏悔、彻底清算纳粹历史。
反观日本,从安倍晋三到高市早苗,政客年年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淡化侵略史实,甚至将甲级战犯奉为“英灵”。
国际社会对两国的态度差异,根源在于:是否真心反省。德国挣脱了历史枷锁,日本却想直接砸碎枷锁。
其实,比起“敌国条款”,日本更该害怕的是傅聪大使致函联合国秘书长的内容:“若日本武力干预台海,中国将行使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自卫权。”
如果条款是“紧箍咒”,傅聪的话就是“开战预告”,日本避重就轻只回应条款,却对台海警告装聋作哑,暴露其心虚本质。
日本对“敌国条款”的疯狂反扑,暴露其三大战略焦虑:

政治地位困局:屡次“入常”被中俄否决,右翼势力急于撕掉“战败国”标签; 军事野心膨胀:借助美国印太战略扩军,却遭历史条款制约;台海赌局风险:将台湾问题作为战略支点,反而触发中方反制连锁反应。
而中方的应对也已形成组合拳:
法律层面:用“敌国条款”锁定日本“潜在侵略国”身份;外交层面**:通过联合国渠道公开警告,剥夺日本道义制高点;军事层面:在台海、东海常态化巡航,强化战略威慑。
整体来说,日本咬定条款“过时”,恰证明其从未真正接受战后秩序。日本若执意跨过台海红线,“敌国条款”将不再是档案馆里的一行字,而会成为反侵略联盟的动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