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11 日国新办的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介绍新材料应用时,一款能自己 “治病” 的混凝土意外成了焦点 ——“自修复混凝土” 被明确提及为提升建筑性能的典范。这种听起来像 “黑科技” 的材料,早已不是实验室概念,正悄悄改变着我们身边的建筑。
混凝土也有 “自愈力”?原理藏着仿生智慧
很多人对建筑老化的印象,始于墙面蔓延的裂缝。传统混凝土一旦开裂,水分、盐分就会趁虚而入锈蚀钢筋,最终让建筑 “未老先衰”。而自修复混凝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自带 “诊疗系统”,核心原理藏着对生物自愈机制的模仿:
▼
胶囊急救系统:生产时预先埋入装满修复剂的微胶囊,就像给混凝土装了无数 “急救包”。当裂缝出现时,胶囊会被 “撑破”,修复剂自动流出填充缝隙,1-3 小时就能固化成型,让强度恢复率达到 90%-120%。
微生物军团:部分技术会掺入特殊芽孢杆菌,平时它们处于休眠状态,一旦有水渗入裂缝,就会被唤醒并代谢出碳酸钙,像 “生物水泥” 一样堵住缺口,还能重复修复多次。
矿物再生术:利用混凝土自身的碱性环境,促使未水化的成分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晶体自动填补 0.2 毫米以下的微裂缝,堪称 “被动防护” 的典范。



简单说,这种材料能把建筑的 “小伤口” 及时修复,从源头阻止损伤扩大。
不止 “保命” 更能 “省钱”,这些工程已率先用上
自修复混凝土的价值,早已在重大工程中得到验证。它不仅让建筑更安全,更在全生命周期里省下大笔成本:
▼
故宫北院区
故宫北院区的 “文物保镖”:这个承载百年文物珍藏的项目,地下三层库房面临高水位渗漏挑战。定制的自修复混凝土能自动修复 0.6 毫米内的裂缝,搭配多重防渗技术,为文物筑起 “防水屏障”。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的 “省钱密码”:在沉管隧道接缝中应用后,裂缝发生率降低 76%,直接节约维护费 2.3 亿元。要知道我国现有混凝土存量达 180 亿立方米,30 年以上建筑占比 42%,裂缝维护费已占到 GDP 的 0.17%,这样的节省意义重大。
杭州亚运村
杭州亚运村的 “免修路面”:道路用上这种材料后,裂缝发生率下降 80%,维护成本直接砍半。成都天府机场更靠它把跑道冻融循环寿命提升到 300 次,每年减少停航损失 8 亿元。
政策撑腰!这种新材料正在加速普及
被住建部点名并非偶然,自修复混凝土的推广早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
标准先行
2025 年 6 月,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公示相关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主导,为规模化应用铺路。
采购力推
今年起,全国 101 个城市的政府项目必须优先采购绿色建材,医院、学校、保障房等项目中,“必选类” 绿色建材需 100% 应用,自修复混凝土正成为优选。
减排使命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测算显示,全面推广该技术每年可减少水泥用量 1.2 亿吨,相当于碳减排 1.8 亿吨,这对建材行业实现 “双碳” 目标至关重要。未来建筑会怎样?这些变化已在路上。
随着技术升级,自修复混凝土还在解锁更多新技能。专家预测,未来它可能会与传感器结合,不仅能自动修复,还能实时 “上报” 损伤位置;成本也将持续下降,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300 万美元。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未来的房子更少出现渗水、墙裂问题,老家的自建房可能比现在更耐用;对城市而言,桥梁、隧道的 “退休年龄” 能从 50 年延长到 150 年,基础设施会更安全可靠。
从故宫的文物库房到跨海大桥,从政策文件到工程实践,自修复混凝土的普及正在改写 “建筑衰老” 的定律。当材料学会 “自我保护”,我们的城市也将更有韧性。
来源:硅酸盐通报